贵州政协委员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两手抓"
新华网贵州频道1月20日电(记者刘文国、王橙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形成"利国利民,惠及民生"的文化产业,但也有一些没有市场或市场很小、没有经济效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同样珍贵,并且非常脆弱,极易失传,政府更应该下大力气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的遗保护也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正在召开的贵州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贵州省政协委员李启先说,贵州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侗族大歌"、"八音坐唱"、"水书习俗"……目前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一、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就有61项、101处,省级非物质文遗产名录293项,地级名录517项,县级名录23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6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3人。
李启先说,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地展现了贵州各民族文化的特征,同时也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邃的文化基因。近年来,在党中央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指引下,贵州省积极鼓励具有产业和市场潜力的传统技艺开发文化产品,拓展服务项目,开拓旅游文化市场,使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更好地实现了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在参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是一个具有数百年造纸历史的古村落,村落三面环水,全村124户人家,有20余户从事造纸作坊。近年来,这个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兴武雇佣当地农民20人造纸,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浙江、香港、美国等地,2008年纯收入已达30万元。
贵州省政协委员梁斌说,在贵州省,还有不少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黄平泥哨等,在发展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但贵州也还有不少没有市场,没有经济效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信仰、民间音乐、岁时节令、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竞技等,它们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并且本身没有力量在市场中竞争,同样需要下大力气进行保护。
李启先说,这些没有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同样凝聚着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化基因,是国家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因此教育、文化等部门不仅要坚持不懈地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强调对有市场,有经济效益的非无遗产要保护、传乘、开发、利用,同时也应将省级以上的非无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梳理,选出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没有市场的项目,将其纳入"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内容,并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与扶持,使这些遗产有教材,有传承对象,不至于在我们这一代消失。
(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