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风》“吹”暖人心
羌族儿女感恩演出
据《中国民族报》报道,大型羌族歌舞史诗《羌风》8月5日至8月10日在北京保利剧院隆重上演,80名从地震废墟中走出来的羌族儿女,用他们最纯正的民族音乐和舞蹈为京城观众献上了6场震撼人心的感恩演出。
《羌风》剧照
妻子在战场上找到阵亡的丈夫,用自己的鲜血换回丈夫的重生。
据《中国民族报》报道,大型羌族歌舞史诗《羌风》8月5日至8月10日在北京保利剧院隆重上演,80名从地震废墟中走出来的羌族儿女,用他们最纯正的民族音乐和舞蹈为京城观众献上了6场震撼人心的感恩演出。观众把感动的泪水留在剧场,把羌族同胞为自己系上的羌红(羌族人祈求吉祥的信物,用红色的细布条,悬挂在庙宇前的树枝上)连同祝福带回家中。《羌风》带给人们的不止是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3首羌歌构成的视听盛宴,真正打动人心的是羌族人民世代延续的民族精神。
从文化的传承到民族精神的延续
在《羌风》的每场演出中,仁青都会在一坛青稞酒前,与兄弟格洛一起用苍凉而悠长的和声,唱起世代流传的酒歌。当人们还在他们歌声的余音中感悟古羌先民的文化精神时,他却以最快的速度躲到台下的角落里――尽管已经是颇有名气的羌族多声部歌手,尽管对舞台上的一切早已不再陌生,这个黑黑的汉子总忍不住要鼻子酸酸地静静看完剩下的演出。
婚恋、繁衍、战乱、迁徙、重生……《羌风》讲述了羌族部落成长的历史。在这个民族代代相传了几千年的音乐和舞蹈中,一幅幅历史画卷慢慢展开;在缤纷的舞台上,羌族异彩纷呈的文化形态和民俗风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羌族多声部、羌绣、羌笛、羊皮鼓舞等绚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羊角配对、咂酒、转山会等充满生活气息的民俗,让人惊叹这个人口不足30万的民族竟仍保留着如此丰厚的文化宝藏。而在人们循着历史的足迹反观这个民族从失去家园、寻找家园到重建家园的过程,看到的是今天的羌族儿女顽强不屈地重建家园的民族精神之源。
作为第一部完整呈现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叙事性乐舞史诗,《羌风》的看点有很多。完整保存下来的原生态歌舞、不可复制的民族文化、融会贯通的叙事手法、感人的情节……将这些精彩串起来的,是来自羌寨的80位朴素的羌族同胞。他们不仅会说羌语,会打羊皮鼓,还有着羌族与生俱来的血脉。正是这些貌不惊人的主角们,赋予了这台歌舞史诗真正的生命力。
当记者来到演员们简朴的住处时,陈围蓉、甲妹和泽妹磋正在静静地绣着手中的鞋面来度过她们的空闲时间,仿佛窗外的车水马龙与她们无关。陈围蓉告诉记者,《羌风》让她第一次登上舞台,第一次来到北京。她说:“家里的重建工作还在进行,很多事情等着我做,但是丈夫承担起一切家务,他希望我把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他用行动支持着我的感恩之旅。”
这些质朴的演员,在舞台上向人们表达着他们同样质朴的情感和爱。男女情爱、夫妻之爱、母子之爱、对家园的爱、祖先对新一代的爱……这些爱的表达打通了语言和地域的界限――没有舞台对白、用羌语演唱的《羌风》,观众理解起来却毫无困难。羌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在羌族人民的举手投足间感染着人们。
从3000年到70分钟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距今已有3000多年,目前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而“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羌族带来巨大损失。羌族没有文字,所有文化皆靠口口相传,在灾难之后还能够再现羌族的乐舞,《羌风》艺术总监、著名音乐人汪静泉是整个剧组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
“30年来,我一直是羌族音乐的忠实记录者,现在我把我记录的东西还给他们。”汪静泉对承载着羌族文化的羌族音乐评价非常高,他认为那是一种拥有非凡包容力的音乐,尤其是它的多声部合唱,打破了固有的调域观念。作为一个音乐家,他追随着羌族音乐,走遍了羌族山寨,学会了上千首羌歌,成了任何一个村寨里的歌王都无法媲美的“羌歌通”。
汪静泉说:“这个民族用几千年积淀了这么灿烂、这么美的羌族音乐。这是不可复制的。而一个音乐家用30年的时间去提炼它,也是不可复制的。因为许多羌寨已经倒掉,许多歌王已经不在了。”昔日走过的美丽羌寨如今变了样:被称为羌族第一寨的萝卜寨消失,羌族民俗博物馆的800多件馆藏文物被毁,多位羌族文化民间传人遇难……目睹这一切的汪静泉觉得,既然大地震摧毁了羌族的山寨和碉楼等静态文化,就应该用舞台剧的动态形式,把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出去,通过这种交流,让羌族文化得到最有效的保护。
主创人员普遍认为,光有原生态的展现是远远不够的,《羌风》必须抛弃晚会式歌舞“拼盘”和“大联唱”式的展示,它的使命是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精神体现出来。最终展现于世人面前的《羌风》把羌族3000年的历史和文化凝练于70分钟的舞台剧中,让叙事成为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从上千首羌歌中挑选出的23首羌歌之间形成关联的桥梁。
《羌风》的出品人王征告诉记者,能在短期内将这么珍贵的内涵完整地表达出来,如果没有之前汪静泉30年来不间断的积累,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汪静泉欣慰地说:“能够在有生之年将自己苦行僧般收集来的音乐做成一部这样的作品,圆了我的一个梦。”
当资本动了感情
看着《羌风》的演出盛况,人们很难相信它的演员是仅仅经过几个月训练的羌族老百姓,更难相信的是它的完成靠的是民间的几个“文化志愿者”。“资本原本是冷漠的,我们这次却让资本动了感情。”出品人王征把《羌风》形容为“几个热血青年做的一件傻却正确的事”。
王征是一位电影人,2006年开始接触羌族文化,并且准备与长春电影制品厂合作拍一部名为《云朵上的尔玛》的羌族电影,以汪静泉为原型,讲述一个汉族音乐家在羌寨30年寻歌过程中与三代歌王发生的故事。为了这部电影,王征走遍了羌族山寨进行采风、踩点。原定2008年5月18日开机,万事齐备,王征前往四川做拍摄前的准备,结果刚到成都,地震就发生了。
这部电影临盆流产,成为一个永远的遗憾,王征却顾不得这些,在绵阳安县做了很长时间的救灾志愿者。“当时我目睹了羌族同胞的创伤,我觉得自己除了抬担架还能做些别的。”王征联合了几位企业家朋友,与研究羌文化的音乐人汪静泉一起,于2009年3月组建了四川羌风艺术团,想用200万元左右的投入制作一部舞台剧,留住濒临灭绝的羌族文化。
没有预算计划、没有项目论证、没有舞台剧的经营经验,几位久经商场的老手明知故犯地忽略了这些理智的准备工作,开始了投入。为了保证艺术品质,剧组主创人员吸纳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人才,随着《羌风》编排的完成,各项支出远远超过了最初预期。仅仅制作一个升降舞台就用了100多万元、从成都运到北京光运费就要30万元、演员的吃住开销每个月就要20多万元……“与电影不同,剧编排完了,开销才刚刚开始”,王征说,“我们几家企业已经为《羌风》投入了1000多万元,我们不在乎没有回报,但是继续投入是真的无能为力了”。
被王征形容为“一个标准的爱心人士、文化志愿者、羌族的发烧友和一个疯子”的张斌为了剧组的北京演出,抵押了自己在上海的房子。同样从四川大山里走出来的他说:“80位老乡放下农活穿上戏服,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人生的升华。我不愿看到因资金问题剧组解散,不愿意眼睁睁看着他们再脱下戏服回家种地。”
“山一样的恩德,海一样的深情,羌族百姓永远记在心……”每次演出结束,80位羌族演员用汉语齐声唱起《感恩歌》,深深地向观众席长久鞠躬致谢,催人泪下。剧组每走到一个地方,都是好评如潮,反响热烈;然而每一位演员都不知道自己还能演几场,不知道自己的感恩之旅还能走多远。“保护羌族文化是全社会的责任”,汪静泉对记者说,“我们不能让任何一朵民族之花枯萎。希望有更多人像接力一样让这个剧传下去,让《羌风》继续‘吹"暖人们心田”。
《羌风》的演出中有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们是:
羌年:羌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酒、跳莎朗。
羌笛: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主要用于独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乐曲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是传达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
羊皮鼓舞:羌族传统祭祀舞蹈之一,在手击羊皮抓鼓的咚咚作响下随之轻盈起舞。
羌绣:羌族妇女在劳动间隙完成的民间工艺品。早在明清之时,羌绣就已普遍盛行,而后逐渐吸收挑花技艺并发展成挑花刺绣。云云鞋和绣花围腰是羌族刺绣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
羌族多声部:羌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独特音乐表现形式。在演唱时2至10人不等,不受场地及时间的限制,无论男女,均可演唱。演唱时分领唱、轮唱、重唱等。
瓦尔俄足节:该节日是为祭祀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进行,汉语俗称“歌仙节”或“领歌节”。因为是完全由羌族女性参加的习俗活动,又被称作“羌族妇女节”。
(来源:网易)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