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非遗保护的四个“表情”
作者:2094 创建时间:2009-06-12 15:01:48

非遗保护的四个“表情”


    1028个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110个被涉及的保护单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专有名词的不为人知,到如今各地争相申报非遗项目,珍视自己的文化遗存,应该说,在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笑容:保护成果卓著

    近年来,在政府的主导和社会的参与之下,在各级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之下,一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记录、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得到重点保护以及经济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基本建立,机构和队伍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保护意识不断深入人心。这些,都标志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标志着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指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卓有成效。

    来自有关部门的资料显示,从2005年6月即着手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省级名录共有4155项,许多县市也纷纷建立起本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在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被相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今年年初,我国再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将书法、宣纸制作工艺等35个项目列入该名录,评选结果将在今年年底揭晓。


  震惊:面对灾难的坚守

    “5·12”大地震使灾区群众在生命和物质财产蒙受巨大损失的同时,精神文化家园也遭受极大破坏。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39个国家级项目、141个省级项目、256个市级项目和553个县级项目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北川、汶川等4个羌文化核心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损失惨重。灾难中,难以计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实物、资料被埋被毁;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传习所塌毁严重;上百位传承人失去了生命或是传承能力。

    震后的第一时间,国务院和文化部等有关部门就迅速召集有关专家对震区文化遗产受损情况进行了调研和评估,并制定了灾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一方面,组织专业人员抓紧挖掘、整理被掩埋的档案资料和珍贵实物;另一方面,对传承人的伤亡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妥善安置受灾的传承人,并支持他们尽快恢复传习活动。在各级政府部门和灾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得以有序而高效地开展,为灾后重建和有规划的文化遗产保护奠定了基础。6月1日开幕的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重点推出的“5·12”大地震重灾区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集中展示了一年来地震灾区非遗抢救保护的成果,引起强烈反响。


  坚毅:整体保护与活态传承并举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重要方式。自2007年文化部启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后,我国已相继设立了闽南、徽州、热贡、羌族4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接下来,还计划在湘、粤、浙等地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并鼓励各地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区。

    据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相关负责人介绍,4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后,在当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福建、安徽、江西、青海、四川、陕西等省积极开展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展。

    安徽省黄山市建立了徽州文化博物馆和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青海省新建了热贡文化广场、隆务峡热贡文化长廊等。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立使当地的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丰富多彩;而在实验区积极开展的乡土文化课程进学校活动,以及结合“文化遗产日”、地方传统节日宣传文化生态保护成果的做法,则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009年,为已命名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组织专家制订科学的保护规划和详细的实施方案,落实保护措施成为了文化部的工作重点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依靠活态传承,保护传承人即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从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按照每人8000元的标准,资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地方各级财政也加大投入,专门安排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经费,并为传承人创造必要的传习条件和场所,鼓励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履行传承责任和义务。


  期待:助推文化产业  生产性保护意义深远

    在文化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领域新的增长点之时,我国也将文化产业列入了国家发展战略,并大力推动与扶持。作为民族文化的活态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只要进行合理挖掘和开发利用,就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2009年元宵节期间在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曾让北京农展馆接连十几天人潮涌动,传承人的现场演示让观众充分领略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妙,许多手工艺品一再补货仍供不应求,最后,连用以展示的样品也被抢购一空。第二届中国成都“非遗节”博览会也采用了展示、展演、展销相结合的方式,收到良好的效果。

    有关“非遗”的“生产性保护”的概念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共鸣。正如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上所指出的那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经济价值的项目,在实施生产性保护后,不仅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解决传承人的生存问题和传承困境,甚至可能形成规模经济,促成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不仅能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缓解当前的金融危机压力,还能为其所在地的民众提供就业机会,安置富余劳动力,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来源:文化传播网/作者:焦雯)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