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保护文化遗产 非遗节通过《成都共识》
作者:2038 创建时间:2009-06-03 09:13:09

保护文化遗产 非遗节通过《成都共识》

    (记者 卫昕 赵斌) 昨日上午,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开幕。来自全球的8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灾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题,踊跃发言,探讨和构建面对灾难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经过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与会专家一致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论坛《成都共识》。从前年首届非遗节的《成都宣言》到今年的《成都共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在成都不断完善。据悉,《成都共识》将刻碑永立成都非遗公园。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全球关注。本届国际论坛也紧紧围绕灾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议题展开,各国专家学者怀着对汶川地震遇难者的深切缅怀,深入探讨国际社会面对现代化、全球化以及灾难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和机制。与会代表也对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积极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作出的努力工作表示赞叹,认为其宝贵经验为以后世界各国在灾难发生时如何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了一个完美范本。最后,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成都共识》,向全世界宣告: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这既是我们的共识,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成都共识》

  值此2008年“5·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于2009年6月1日至3日在中国举行。来自阿尔及利亚、白俄罗斯、贝宁、保加利亚、中非共和国、中国、科特迪瓦、民主刚果、埃及、埃塞俄比亚、加蓬、洪都拉斯、匈牙利、日本、约旦、科威特、黎巴嫩、立陶宛、马来西亚、尼日尔、巴拉圭、秘鲁、韩国、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西班牙、泰国、阿联酋、坦桑尼亚、委内瑞拉、越南等31个国家的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代表和副代表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和中国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论坛。与会代表对地震遇难者表示深切缅怀,并以“灾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就国际社会如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以应对自然灾害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如下共识:

  自然灾害在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对灾区的文化生态、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破坏。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也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人类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因此,灾区重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由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重视其社会影响。

  为了使遇难者得到安息,为了在废墟上建立起一个多姿多彩的新世界,尽管目前面临着全球经济危机,但我们必须行动起来,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增强应对能力和经验交流,为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性作出贡献。

  本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保护文化遗产,守护人类精神家园,既是我们的共识,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与会代表充分肯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与会代表高度赞赏中国专家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的重要贡献,它为今后的相关会议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中国各级政府为保护本国文化遗产做出的努力,并对已成传统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    

  中国成都

  二OO九年六月二日

灾后非遗保护 成都经验是范本

    来自全球的80余位专家学者探讨“灾难与非遗保护”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地震、海啸、战争等各种灾难严重威胁破坏着人类社会的文化生态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发展,建立应对灾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文化课题。昨日,在距离汶川大地震一年后,来自全球的80余位专家学者聚集成都,在本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专题探讨了“灾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国专家分享经验,研究保护应对机制。

  观点阐述

  灾害能成为保护契机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自然灾难不可避免,而在过去不久的汶川大地震中,中国应对灾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努力受到各国代表的赞许,也成为大家学习的经验。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田青,用这句充满哲理的中国古语向世界各国代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汶川大地震后,四川已经迅速建立起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探索积极应对灾难,抢救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文化生态的新途径,“这些都充分说明,灾难过后的重建给予了非物保护难得的机遇。自然灾难对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造成了巨大毁坏,但灾难同样可以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多次深入地震灾区,他说:“每次去看到在地震废墟前他们忘情地跳起舞蹈,就看到了他们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决心。这种文化的自觉表演,就是他们的贡献。”同时,专家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充满巨大力量的,它吸引着人们去保护、传承和弘扬它。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说,在地震灾区他看到有很多非遗项目纷纷开工,民众积极参与重建,“非遗能够在这次节日中精彩亮相,告诉世界四川依然美丽,正是因为传统文化拥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灾后保护

  成都经验是完美范本

  本届非遗节的成功召开,给各国专家、特别是来自31个国家的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如何保护灾后非遗文化方面,去年遭受地震重创的四川及成都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成功经验,被与会专家称为提供了各国参考的完美范本。

  论坛上,来自保加利亚的代表伊丽娜·波科娃激动地回忆着“天府大巡游”。她说:“能看到如此众多的非遗形态太让人兴奋了。当然,它们不是因为好看而需要保护,透过大巡游的窗口我们了解的是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非遗节的大舞台,为各国非物质文化交流搭建了最好的平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主席阿瓦德·阿里·萨勒哈对这一国际化舞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表示:“在现代物质文明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量还需要加强。如果没有各成员国的积极支持和民众的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要落实到位,真正传承下去是不可能的。”保加利亚常驻教科文组织大使伊丽娜·波科娃认为,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化,文化的多样性越来越难以保持,在这样的时代,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地成为自己民族文化的守护者,承担起一份责任来。立陶宛代表马斯科·奥尼特表示,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许多经验已经被立陶宛借鉴,目前在立陶宛许多学校也开设课程,加强中小学生本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有了年轻人的参与,文化的根才能继续延展下去。”

  专家提议

  建立世界性保护中心

  匈牙利代表拉卡托斯会唱中国西北民歌“信天游”,对中国和世界文明,他一直都用心去感受。他认为,目前非遗的保护工作已经上升到了国际层次的合作,跨国的区域合作成为主流趋势。各个国家之间互相借鉴经验,互相交流技术和研究成果,优势互补,越来越重要。因此他提议建立一个世界性的非遗保护中心,而近年来中国不遗余力地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尤其是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非常务实而积极的行动,为世界各国做出了表率作用。拉卡托斯说:“中国应该成为非遗的世界性保护中心,推动这项工作在全世界的开展。”马来西亚代表路易斯则提出,应该建立一个国际专家网络,帮助各成员国应对各种灾难,为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谋划策。这一提议也迅速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首肯。

(来源:成都日报 记者:卫昕 赵斌 )

(编辑:望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