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5   星期日   农历四月廿八   
北川羌绣已成“自救”首选产业
作者:1947 创建时间:2009-05-12 23:16:02

 

北川羌绣已成“自救”首选产业  
  
 
  

  在北川,没有哪个地方比吉娜羌寨更能引人关注。无论是精神还是文化,这里都是一面重建的旗帜。

  5月7日下午三点左右,北川羌绣培训室内,几位年轻的姑娘忙不停地飞针走线,姜春红今年27岁,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地震后为了照顾家里,她第一个办起了羌绣培训、展览、销售一条龙的产业,而陈莉则是她特意请来的培训老师。“从前大家都是随便绣,布料、工艺都不讲究,现在不一样了,要做出羌绣的文化味来。”这边几个姑娘忙着绣,那边游客们聚集在销售室里不停地问这问那,“羌绣钱包10元/只;羌绣提包30元/只……”春红一边熟练地报价,一边跟记者聊着,“没想到现在生意这么好”,对此春红有些措手不及。

  羌绣是羌族百姓的特色工艺品,原来女孩出嫁或者出远门时,都会自己在鞋垫、头饰、腰带上绣上吉祥寓意的花纹。无论图案、色彩、构成还是针法上都有着千年古羌文化的积淀和羌族生活情趣与理想的表达,蕴涵浓郁的民族传统风格和地方情调。现已列入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名录六项之一。地震后,羌文化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现在来村里的游人越来越多,我们绣的东西根本没办法满足游客的需要,而且价格很好,像一双绣花的布鞋能卖到150元,帽子也能卖五六十元。一块小小的手工绣羌帕,春节卖到了50元一张。而一幅可以挂在墙上的羌绣图,有游客出价3000元。这是以前村民从未曾想到的营生。”

  与羌文化接触越多,我们被羌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动得越深。

  绵阳市作家协会主席刘大军曾对羌文化历史研究多年。在他的办公室里堆着厚厚的关于羌族文化研究的资料。羌族最早起源于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历经3000余年,是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的族名、族属的唯一民族。今日许多包括汉?p藏之民族都曾得到羌人血液。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羌族人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羌族族群的民族记忆,负载着羌族族群从古到今在诞生、发展、延续过程中的集体记忆,是探究羌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

  客观地说,地震带来的羌文化之痛不可谓不深。绵阳晚报资深记者张登军语调心痛地告诉记者,2006年他曾跟随当地文化部门做过一次文化调查,花了一周时间深入北川青片、曲山、陈家坝等地方,采访了30多个扎根民间的文化传承人。然而三年之后,当记者故地重返时,却发现问题远比想像中来得严重。当年三位重量级专家均在地震中遇难――四川省禹羌文化研究所所长谢兴鹏、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收集羌族歌舞音乐的李红果、收集民间传说歌舞乐谱的文化干部计学文地震时正在北川开会,之后一个也没有出来――这对羌族文化是一种致命打击。而当年采访的羌族文化传承对象也在地震后失去联络,有的背井离乡,有的音信全无。来自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20多万人口的羌族,仅在北川就有约2万人遇难;羌寨被埋,走出深山的羌人面临传统汉化问题。地震中碉楼、古墓葬群等羌族文物被毁,口授羌文化的6位老释比遇难2人,使得依赖口口相传的羌文化出现传承危机。“这些不仅是羌人的宝贝也是中华灿烂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久前,国内一家著名的出版社主动上门发出了编写系列羌文化丛书的邀请。“不管工作多忙,我都会把这个任务完成。”除了文字资料的整理外,对于北川重建文化家园,抢救羌文化,刘大军也提出了自己的三个观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依靠羌族人民自己重建。文化界深入羌族生活,创作反映文化精神生活的文艺作品,帮助培养队伍。加大保护力度,对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品给予政策扶持,对口头民间艺术全方面收集整理推广出版。
(来源:www.2500sz.net -姑苏晚报,特派记者:沈红娣)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