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0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立夏
重返萝卜寨,见证新生活
作者:1942 创建时间:2009-05-12 22:28:36

 

重返萝卜寨,见证新生活

 
 
 
“我是萝卜寨的!”一个小男孩朝我的镜头竖起大拇指说。
一年过去了,地震给孩子们带来的惊恐慢慢淡去。

 
 
地震后萝卜寨第一次“巨变”,是全寨羌族妇女重新拾起羌绣。

  2008年5月21日,余震不断,从汶川县城通往雁门乡萝卜寨的道路已经中断。在成都军区某团班长舒兵的引领下,我和两位同行从317国道徒步进入萝卜寨。作为震后第一批进入萝卜寨的记者,我们见证了当地人的团结坚强。

  时隔一年,灾难的记忆在日渐模糊,萝卜寨人在重建家园中付出和收获了什么?又为即将到来的山乡巨变储备着什么?

  2009年4月22日,春光如泻,本报记者重返萝卜寨――

  地震后萝卜寨第一次“巨变”,是全寨羌族妇女重新拾起羌绣。随后,超市、自来水、统购统销……这些新名词相继出现在这个深山羌寨。

  震后一年,对于萝卜寨来说,是重建家园,也是站在更高的起点重新开始。

  倒下的羌寨与站起来的灾民

  一年了,重返汶川的路依然那么艰辛。为赶在地震一周年之际全线双向通车,映秀镇到汶川县城的公路4月底封路了。从成都到汶川,我们还得绕西线进入。去年地震期间,我们正是这样进入震中汶川的。

  如今的萝卜寨,损毁的家园叫老寨子,新建的家园叫新村。穿梭在萝卜寨的老寨子里,倒塌的土墙无声地讲述着这里曾经的灾难。那场大地震,致使萝卜寨闻名中外的黄泥民居100%受损,44人遇难。

  在老寨子里遇到38岁的张龙时,他站在家门口?t望远方,一副沉思状。“你说以后我们这里发展旅游是不是更有吸引力?”张龙说,“虽然以前也是搞旅游,但是名气不大,大家来这里看的和玩的都不多。”今年春节,张龙在给自己家的板房上贴好对联后,没有忘记到受损的老房子外也贴一副。

  如今,歪歪斜斜的对联字迹依然清晰。上联是:齐心协力建家园;下联为:地震无情人有情。横批:美好家园。张龙告诉我,这是他自编自写的,是发自内心的。

  从老寨子前往新村,有一条必经之路,被称为“萝卜寨刺绣街”,路两边是过渡板房,每走几步都能看到有羌族妇女在纳鞋垫、刺羌绣。震后萝卜寨第一次“巨变”,是全寨羌族妇女重新拾起羌绣。

  王侨香的丈夫张国平在地震中受重伤,至今还在成都的一家医院接受治疗,3个女儿都在外地上学,全家的重担压在她一个人的身上,这让她一度陷入悲伤和迷茫。在她无助的时候,姐妹们劝她一起刺绣,总得过生活吧。

  曾经的刺绣能手王侨香重拾针线,“每天和大家一起有说有笑,精力都放在刺绣上了。”如今,王侨香重新乐观开朗起来。

  对于羌族人来说,羌绣不仅是生计,更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文化不丢,精神家园就不倒。就在年初,村委会还从县里请来专家,对全村所有妇女进行刺绣培训。如今,她们还在忙碌着,王侨香相信:“我们先准备起来,等萝卜寨复活的那一天,这些羌绣会很畅销的。”

  “别小看这条街,萝卜寨村民的信心和勇气是从这里开始的,她们一天乐哈哈地干活,老爷们儿也被他们感染了,怎么还好意思垂头丧气。”村支部书记马前国开玩笑说:“关键时刻女人比男人坚强。”

  重构萝卜寨

  尽管地震前萝卜寨已经远近闻名,但是在村支部书记马前国看来,和大多数农村一样,萝卜寨走的还是小农经济的路子。马前国希望抓住这次重建的机会,站在更高的起点重构萝卜寨。“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经济发展模式,都得换血。”马前国说。马前国和他的团队因为抗震救灾得力,去年获得了中组部首批颁发的“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重构的第一个突破点是村里超市的诞生。超市,这种经营模式在城市司空见惯,然而,出现在一个深山羌寨,其意义却殊为不同。

  这家超市的出现也并非偶然。村民王国秀在地震前开了一家小杂食店,店铺幸运地在地震中躲过一劫。由于大多数村民的食物被埋在废墟下面,王国秀就把店里价值几千元的食物无偿分给了受灾的左邻右舍。

  地震后3个月,小店被汶川鑫兴连锁超市纳入连锁管理,成为该连锁超市的萝卜寨分店,老板依然是王国秀。“超市会定期上来检查。”王国秀说。她还被邀请去参加超市经营和管理能力的培训。现在,她一天能赚100多元。

  对于萝卜寨的发展,马前国说:“萝卜寨今后还要打旅游牌,弘扬羌族文化。”新房修建完毕,就着手恢复重建老寨子,计划投入3000万元,重现老寨子震前的风貌。

  萝卜寨的羌族文化保存完好,不过其传承也遭受了考验。萝卜寨最著名的是羊皮鼓舞,羊皮鼓舞是羌族“释比”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由于近年来很多青年外出打工,其传承受到影响。

  地震后,马前国不断被邀请到北京、成都等地,不少记者也来到萝卜寨,大家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护、弘扬好萝卜寨的羌族文化。马前国说:“恢复重建及以后的发展中,保护和发展好羌族文化是我们一个重要的使命。”

  萝卜寨地处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半山区,以前,几百亩耕地主要种植单一的农作物。今年3月,萝卜寨组织村民代表前往县内漩口镇集中村取经,集中村因发展庭院经济而在全县闻名。

  到集中村之后,村民们发现,在农业方面,萝卜寨与集中村有相同的地方。“他们能做的我们怎么就不能呢?”回到萝卜寨后,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同意,萝卜寨人决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发展小型庭院经济和蔬果种植的道路。

  萝卜寨有300多亩甜樱桃,去年,因为地震,大多烂在了树上。今年,当我再一次来到萝卜寨时,看见樱桃挂满了枝头。我听到一个好消息,目前,萝卜寨已经与成都一家公司签订了樱桃统购统销协议,价格是40元1公斤。由萝卜寨村委会统一收购全村的樱桃,再由村委会统一卖给这家公司。

  萝卜寨的樱桃存在了几百年,统购统销对于这个大山深处的羌寨还是第一次。马前国说,他们正在酝酿成立樱桃协会,深山羌寨尝到了市场经济的甜头。

  新家园,新希望

  一排排崭新的房屋拔地而起,依然是黄泥墙面,屋角配有羌寨特有的石碉楼装饰,窗户和门框上镶着羊图腾图案。这便是萝卜寨的新村,和曾经的房屋最大的不同是,黄泥里面裹着的钢筋水泥结构可以抵抗8级地震。

  村民张福文今年2月份刚结婚,他的婚礼是在板房里举办的。4月22日,他正好搬进新家。家里三口大箱子引人注目,每口箱子上都刻有大红双喜。“地震时,家里很多东西被砸坏了,这些是结婚时添的。”张福文说。他的新婚妻子边收拾新家边和他开玩笑说:“我嫁他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就只有一个人。”“有人一切都会慢慢有的嘛!”张福文回答。

  萝卜寨是在上原址重建的,新村与老寨子相连。新村的房屋由援建方广东省江门市和汶川县雁门乡共同规划、统一建造。每户人家52平方米,加上厨房等有90平方米左右。地震一周年之际,80%的村民搬进了新家。

  4月26日,萝卜寨村民欢天喜地唱起歌跳起舞,庆祝一个历史“巨变”。萝卜寨,上千年的时间里,村民都是上山背水吃,人畜饮水难一直困扰着萝卜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脆弱的供水系统,却在地震中遭到破坏,萝卜寨几乎断水。经过援建方的勘测和建设,4月26日,从距离萝卜寨13.5公里的槽木沟引来的优质水,通过管道输送至萝卜寨新村。萝卜寨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背水吃的历史。

  地震期间,萝卜寨的村民曾经对我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有树来年就会结果,有人萝卜寨就有希望。”

  就在我快要离开萝卜寨时,遇见了26岁的王丽群,她在今年春节生了个大胖儿子,这是地震后萝卜寨第一批新生婴儿。儿子的出生几乎抚平了一家人地震的创伤,“虽然还住在帐篷里面,但是有了儿子之后,一家人都很少谈起地震了。”王丽群说。
 (来源:中国民族报,记者 李寅 文/图)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