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绣放异彩
北川羌绣饰品受到游客青睐。
同羌笛、羌寨碉楼等一样,羌绣也是羌族的文化符号之一,它扎根于羌族古老和现代的生活中。尽管它曾经搭载旅游快车走出过大山,但是它还是主要存在于羌族男女的服饰上。地震过去近一年重返灾区,所见到的羌寨,都会看到这样一幕:众多的羌族妇女在忙着飞针走线。如今,羌绣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一项支柱产业。
北川震后第一家羌绣公司诞生
时间倒回到一年以前,对于家住四川省绵阳市的罗玲来说,北川在她的眼里,除了秀美之外,没有太多的印象。地震前,罗玲往来于绵阳与北川之间,做建材生意。之前她听说过羌绣,但从来没有留意过。
直到5·12大地震后,一个个噩耗传来。北川许多妇女因地震失去了家园或亲人,大量羌族文化传承人遇难,包括很多身怀羌绣技艺的人……
去年7月的一天,罗玲来到北川县擂鼓镇一个受灾群众安置点,在这里,她了解到,羌族妇女从小就会刺绣,绣艺富有民族特色,绣品以花围腰和云云鞋最为著名。一个女同胞的话触动了罗玲。“她告诉我,一绣起花来就会想着怎么配线怎么配色,这样就会忘记了地震。”罗玲说。
此时的罗玲想出了一个办法――请羌绣传人为灾区妇女同胞传授羌绣手工技艺,然后再回收她们的产品销售,从而让她们有劳动收入,能更快地生产自救,让当地的妇女走出精神困境,更好地重建家园。
她当时甚至没有想到如何处理那些回收的产品。不过,也就是这些产品和那些羌族妇女精湛的技艺和认真的精神,让她看到了羌绣的市场前景,也深深地爱上了羌族文化。
2008年9月,总部设在北川永昌镇的北川富山羌绣工艺品有限公司成立,罗玲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她把各分点设在受灾群众的板房安置区,如今,已经成立了擂鼓板房安置点羌绣帮扶站、永兴板房安置点羌绣帮扶站等6个帮扶站点。在每一个站点,罗玲都聘请了技艺精湛的羌绣艺人对当地妇女进行培训。“虽然她们之前都会刺绣,但是如果要让羌绣走出北川、走向世界,就不能停留在现在的水准。”罗玲说。
如今,在北川的羌寨,妇女们只需要坐在家中刺绣,每月就有几百块钱的固定收入。
“现在全社会都在关注羌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我只是尽了一点力。”罗玲说。
北川要建羌绣园
记者在北川县擂鼓镇遇见27岁的江春红时,她正在努力地学刺绣。地震前,她在外地打工。对于刺绣,她告诉记者:“以前也懂一些,但是不精,都是自己用,拿不出手。”
地震后她回到家乡,发现如今的羌绣悄然走俏。“原先一双鞋垫5元钱还卖不出去,现在居然卖20元一双。”江春红说,对于一般的羌族妇女,一天绣两双鞋垫问题不大。
而吸引江春红的不仅仅是鞋垫价格的猛涨,而且是北川新县城在规划时,有了羌绣园的一席之地。
记者了解到,在即将开工建设的新北川――山东工业园,将规划一个羌绣园。羌绣绣楼、参观走廊、研发中心、产品展示大厅、办公楼、员工楼等都已列入该规划中。传统的羌绣手工艺品主要是鞋垫、围腰、香包和男女服饰等,而羌绣园建成后,将对传统羌绣产品进行创新,以后还将生产靠背、护腕、购物袋、杯垫、手机套、帽子等。还将生产部分外贸产品,如圣诞挂件、高档台布、手帕、家纺配饰、储物袋等。
建成后的羌绣园将年产工艺品4万件,羌绣旅游纪念品5万个。羌绣手工艺品的国内国外市场销售将达到每年2000万元,可解决近千名羌族妇女就业。羌绣园的参观旅游收入将达到每年100多万人次,可以解决300多名北川妇女长期稳定就业。
“在外靠劳动力打工总不是长远之计,我现在正努力学习刺绣技艺,争取以后到羌绣园去发展。”江春红说。
(来源:中国民族报,记者 李寅 文/图)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