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吗(二十七)
传统医药
中药炮制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中医用药的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传统方法和技术,古时又称“炮灸”、“修事”、“修治”。药物经炮制后,不仅可以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方便存储,是中药临床用药的必备工序。几千年来,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炮制加工工具。炮制是重要传统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饮片入药,生熟异治”是中药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优势。中药饮片炮制技术是中国特有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神农(明 石刻造像)
神农氏,又称炎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他不仅是传授人类播种五谷的农业祖先,也是最早探索用百草为药治病的发现者。宋?刘恕《通鉴外记》载:“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我国古代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托名神农氏所作,即寓有尊崇怀念之意。
孙思邈木雕像
明 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提供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隋唐时期著名医学家,《千金药方》作者,积数十年经验,博采群书,删繁就简,撰成本书,取“人命之重,有贵千金”之意而命其名,是中国医学界千百年来训诫医德的典范,被尊称为药王,古代行医者和药铺都供奉药王孙思邈像。
古代医用陶砭
战国 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提供
《黄帝内经》中记载,我国传统医术有“砭、针、灸、药”四大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生动地记载了扁鹊用砭及其它医术救活虢国太子和用砭石治疗秦武王面部痛肿的故事。这些陶砭,上面的图案均以动物造型和各种天文符号、花纹符号等。这些砭多为中空,手摇可“哗哗”作响,加热后其热度可长时间不散,可见这是用于挤压伤口和病痛以及按摩、刮痧的医疗保健用具。
串铃
宋 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提供
铜、铁质、内置铜丸四颗,摇动能发出铃声,是民间医生行医器具。
黄杨木脉枕
清 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提供
此脉枕用黄杨木雕制成虎型,十分精致
脉枕
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提供
中医将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医生切脉时,先让病人端坐或平卧,令病人手臂向上平放在脉枕上,使手臂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上。然后,医生以左手切患者左手寸口脉,再以右手切左手寸口脉。切脉时先以中指取定腕后突起的一块高骨(即桡骨茎突)内侧的关部(中),再以食取寸部(前)、无名取尺部(后)。为了更好地了解脉搏的性质,医生在寸、关、尺三部采取不同的压力,即浮取(轻指力)、中取(中等指力)、沉取(重指力)等方法来了解脉搏的性质。
按摩器具
清 太医院用各种按摩器具
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提供
清乾隆 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提供
乾隆皇帝第十一个儿子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亲笔所绘给乾隆皇帝的佛手。
佛手(局部)
白永祥御医方
清同治 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提供
清代宫廷御医白永祥给同治皇帝开的药方(御方)
印章
明、清、民国 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提供
药铺、字号用作凭证和行使权利的依据品
太医院药瓶
清 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提供
御用酱釉碗
清 此为皇家太医院盛药用碗
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提供
骨针
新石器时代 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提供
古代针具,用动物骨制作。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针,是在距今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的骨针,以动物骨骼制成。据考我国大允在山顶洞文化时期已能用石刀削制骨针,用来缝纫,这时就有可能将骨针应用于医疗方面。骨针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到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普遍使用,用于缝纫和治疗疾病,直到战国秦汉时期铁针出现并普遍使用后才被淘汰。骨针为针灸用针的雏形。
骨刀
新石器时代 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提供
听诊器
清 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提供
洗眼杯
宋 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提供
杯口弧形,恰与人眼眶相吻合,用于外科治眼疾
龙骨
商 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提供
龙骨
商 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提供
龙骨
商 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提供
“龙骨”原为一味中药材。实际是殷墟出土的卜甲(龟壳)和卜骨(牛的肩胛骨)。卜甲又可分为背甲和腹甲,卜骨分为左肩胛骨和右肩胛骨。一八九九年,中国清朝官员王懿荣发现“龙骨”上刻有文字和符号,被认定为是殷王朝祭祀时的占卜文字,距今大约三千余年,即现在我们所说的“甲骨文”。自此,“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
灵芝标本
清 距今约三百余年历史
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提供
陶药碾
商 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提供
商代碾药用具。距今3000多年。保存完好,十分珍贵。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在3000多年前已有专用的碾药工具。
御生堂药工用传统工艺制作中医药丸
御生堂药工用传统工艺制作中医药丸
御生堂匾额
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提供
御生堂老药铺始创于明代万历36年(1608年),原址在山西榆次县城东门内,至今已有400年历史,薪火相传的白氏御生堂在清乾隆初,事业发展到鼎盛时期,所制丹散膏丸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口碑极佳。良好的声誉影响到山西、山东、河北、陕西等北方广大地区,当时的地方官员曾把御生堂的杏林美德作为地方吏治的政绩上报朝廷,乾隆皇帝非常高兴,认为天下大治,人心所向,欣然御书“御生堂”匾额,赐给御生堂第七代传人白凌云。
(完)
(来源:www.ihchina.cn)
(撰稿/摄影:韩斌、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