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科建设建博物馆
文艺界委员为非遗保护献策
随着“申遗”热潮的起起伏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舶来”的新词,开始广泛出现在我国的文化事业中。今年两会,“非遗”成为文艺界委员交谈最广泛的话题之一,这是前所未有的。
建立名录只是一个起步
近几年,我国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开创性的努力。首先建立和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从2006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准公布国家级“非遗”共1165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4155项。
“建立了名录体系,也只是一个新的起步,即使是‘申遗"的成功,也不等于保护的实现。”中国美术馆原馆长杨力舟委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各地纷纷在确认‘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并且发放了国家津贴,这样的做法深得人心。”
杨力舟说,“保护好传承人,发挥其特殊的技能,这是生产性保护的核心。”
“另一种实现全方位的能见实效的保护,是在普查、收集、整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把抢救物资形态的实物放在第一位。”杨力舟进一步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品类众多,不同的种类有着各自的特性和发展规律,与过去相适应的传统手工艺也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步沉淀下来,有的已经消亡,有的正处于濒危状态。因此,实物的保护就成为传承民族记忆、收藏珍贵遗产传之后世必备的方式。”
杨力舟建议,利用现代影像、录音、数字化手段将各种民间艺术、工艺生产过程、传承人的表演、绝活制作过程、民俗活动资源等制作成音像制品、多媒体制品,收藏入博物馆。特别对那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体现民族根性的原生态遗存,应该及时进行抢救性的收藏。
学科建设尚存归宿之辩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跨越历史学、考古学、民间文艺学、文学甚至于现代科学等多门学科,目前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廷皓委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非遗”还存在学科归宿之辩。
“学科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根本建设,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程,直接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张廷皓说。
他进一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向目前存在“老、同、活、散”的问题,学科力量分散,群体优势难以形成。“至今为止,在我国的学科体系和教育系统中,文化遗产学科的地位尚未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本身也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学科体系,这一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
张廷皓建议,在高校招生、就业方面适当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生源,在课程设置、教材设计上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科的比例。此外,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研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汇聚雄厚的学科队伍,逐步形成“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攻关模式,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多层次的高水平学术梯队及创新团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呼吁建立“非遗”博物馆
杨力舟委员建议,各省市区县的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应该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任务。在经济发达地市可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博物馆,一般省市的文化馆、群众艺术馆要设专厅、专室,以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管场所与展览陈列空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并长期持续地深入进行下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委员则建议,建设一座或数座国家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并且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置为博物馆的研究机构。
田青委员表示,如果短时间实现困难,可以将扩容后的“国家博物馆”划出一部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设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性陈列”。(朱奕 雷新)
(来源:《人民政协报》)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