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报道之羌绣
作者:1672 创建时间:2009-02-11 16:01:06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系列报道之羌绣


    2009年2月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此次展演汇集了百余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邀请了130名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及14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参与现场技艺展示活动。

 


羌绣展示现场

   

    在“织染纫绣”单元,笔者见到了来自四川省阿坝州的羌绣艺人杨华珍师傅。

    羌绣是我国羌民族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是羌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是羌族妇女在悠久的历史中,通过日常的生活劳动创造出来的。在羌寨,各家妇女几乎都会“羌绣”,它已成为羌族妇女心灵手巧的一种象征。

    早在明清时代, 刺绣就已经在羌族地区极为盛行, 后来挑花亦渐普遍并取代了刺绣而为羌族妇女所擅长。如今,羌绣早已成为羌族人服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绣作品

 

    羌族妇女刺绣时,既不打样, 也不划线, 仅用五色丝线或棉线, 以娴熟的技巧, 信手挑绣成具有民族风格、绚丽多彩的各种几何图案、自然纹样或花卉麟毛。羌绣的针法主要有挑花、织字(提花)、纳花(扎花)、撇花(平绣花)、勾花(链子扣)等几种。挑花细腻精巧;撇花、纳花清秀明丽;织花蕴意奇妙,古朴精美;勾花则刚健淳朴,粗犷豪放。挑花的色彩,以黑白对比的居多,亦有用少许色线挑的;有的飘带全用色线参差分条排列,采用纳花针法,对比强烈,绚烂夺目,如五彩虹霓。挑花多用棉线,显得朴素大方,异常明快。

    羌绣的图案取材广泛,所示的内容则多为吉祥如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渴望,大致可以分为表现日月山川的花纹;表现植物中的花草、瓜果的花纹;表现动物中的鸟兽虫鱼以及人物的花纹等,常见的如“四羊护宝图”、“团花似锦”、“鱼水和谐”、“蛾蛾戏花”、“凤穿牡丹”、“喜鹊登枝”、“火盆花开”、 “五谷丰登”、“群狮图”等数十种。

 


羌绣作品?头巾

 

    羌绣的运用范围很广,无论是在羌族群众的腰带、衣裙、围腰、鞋沿、鞋带上, 或是在妇女的头帕、袖口、衣襟甚至袜底上都可随时见到,无不秀丽精致,栩栩如生。这些结构完整、物象突出、色彩绚丽、工艺精巧的羌绣,不仅起到美观作用,而且借助那密密麻麻的针脚还增强了衣物的耐磨性能,延长了使用寿命,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羌绣传承人杨华珍

 

    汶川地震使羌族经历了一场空前浩劫,也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云朵上的美丽民族。羌绣,作为羌族的美丽标符,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熟悉。通过与杨华珍师傅的交谈,笔者了解到近年来羌绣一些新的发展趋向。

    过去在羌寨,各家妇女都利用农闲时间做羌绣,在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下,其绣品主要用于自己穿着和家庭装饰;传承模式也大多是家族传承。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和人们对传统手工艺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这一现象有所改变。很多技艺娴熟的羌族妇女由农闲做羌绣转为专业的职业羌绣工人,并以出售羌绣作品作为自己主要经济来源,以此作为谋生手段。有的羌族妇女不再依靠“母教女”式的家庭教授模式,而是主动找手艺高超的羌绣能手拜师学艺。甚至某些村落出现了小型的手工作坊式的“羌绣作坊”。应该说,随着时代发展,羌绣开始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迈进,人员也开始了职业化发展趋向。这是值得欣慰的。因为只有进入生产,进入流通,进入消费,才能使人民更多的了解羌绣,才能保持其生机。

    同时,在交谈中我们也发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一,如何在市场背景下让羌绣原汁原味的传下来。由于传统羌绣工艺繁复,耗时较长,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一副作品。某些羌绣从业人员便偷工减料,把原本繁复的图案简单化,使其失去了原有的质朴和美感,甚至使得一些较为繁复的绣法濒临失传。但如果完全按照传统工艺制作,人工成本又过高,市场不会接受。这就形成一个矛盾。如何使以赢利为目的的羌绣在人工成本和市场盈利间取得一个平衡点,是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其二,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问题,怎样让羌绣真正“活起来”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发展难题。除本族人外,人们购买羌绣,仅仅把它当成了一种收藏和摆设,使原本很具实用性的羌绣失去了使用功能,成为了一个纯粹的工艺品。杨师傅特别希望,古老的羌绣能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其他民族的同胞也能像羌人一样,把美丽的羌绣穿到身上,戴在头上,背在身上,这样才能让羌绣真正的“活起来”。

    我们真诚地希望,杨师傅的美好愿望能成为现实,古老的羌绣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来源:www.ihchina.cn

(撰稿/摄影: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