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岁的“细十番”登上最高殿堂
新年伊始,楼塔镇荣膺由国务院命名、文化部颁发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成为杭州市惟一获此殊荣的乡镇。与此同时,楼塔的“细十番”也入选国家文化部评选的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标志着萧山民乐登上了最高 “殿堂”。
去年3月初,在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中,杭州市有16个项目入围,楼塔的“细十番”就在其列,而且细十番还是杭州第一个入选的传统音乐类型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去年第十届西湖博览会首届“南宋文化周”上,楼塔细十番民间艺人乐队作为我省惟一一支民间乐队应邀参加了演出,受到各界的高度评价。
据了解,此次评选是根据《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要求,国家文化部组织有关专家按照评审标准,对全国申报的2540个项目进行了审议、评审和科学认定,入选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细十番”已有 600多岁
千年古镇楼塔至今流传着一支古老的民间乐曲,它属江南丝竹系列,曲名就叫“细十番”。现在,每逢重大节日,由30多名当地民间艺人组成的乐队便会为人们演奏细十番乐曲。此曲清新高雅、古色古韵,听后令人心旷神怡。几百年来,民风淳朴的楼塔人一直都非常喜欢这支乐曲。如果哪次逢年过节赶上民间艺人外出演出,没听到细十番,人们就觉得缺点什么似的。细十番已成为楼塔农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据历史资料记载,在1377年,细十番由楼塔著名的宫廷御医楼英从皇宫带到民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这位皇帝身边的御医晚年辞官返回楼塔故里后,与当地众多擅音律、会乐器的文人贤士,以细十番的形式演奏各种古典套曲,自娱自乐。经过600多年几十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发扬,楼塔细十番成为我国民乐中的一朵奇葩。
楼塔细十番演奏人员时常操着笙、箫、笛、琴、胡等10多种乐器,或坐或站,以各种姿势表演。
上个世纪50年代,楼塔民间艺人乐队带着细十番参加过省会演,并获得了一等奖。细十番曲目还曾被浙江广播电台用作序曲。现在,老艺人们还在细十番曲目中融入了现代音乐成分,创作出了新的细十番乐曲。
民间文化走上创新之路
近年来,楼塔镇积极开展“镇有精品,村有亮点”的文化品牌建设,形成了楼塔细十番、管村文化、楼塔篮球等多种形式的文化资源。同时,还有彩灯、龙灯、马灯等传统民间技艺,通过社会化运作,也得到了发展。
楼塔从挖掘传承民间文化入手,走出了一条民间文化创新发展之路。楼塔灯彩艺人楼正巨创办了民间工艺品厂,所扎制的各种大型彩灯成为影视剧、重大节庆活动的抢手货。
近年来,楼塔镇政府还组织企业家和热心文化事业的人士投入到振兴民间文化事业中。在企业的帮助下,楼塔成立了细十番协会之后,企业无偿提供训练场地,无偿为之购置乐器。现在,楼塔细十番队伍从过去不到10人发展到了现在的100多人。
目前,楼塔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工作正在大张旗鼓地进行。2006年,楼塔中心小学聘请了多位民间细十番艺人担任“社会老师”,还建立了专门的民间艺术特色教室。
楼塔细十番协会会长、68岁的楼正寿说:“楼塔细十番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至高的荣誉,继续将这项传统文化加以创新并不断发扬光大。”
(来源: 萧山日报 )
(编辑:望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