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谷雨
“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系列活动港澳行
作者:1455 创建时间:2008-11-24 17:03:41

 

"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系列活动港澳行

 

 

    2008年10月27日至11月4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香港德音琴社、澳门基金会、香港联艺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主办的“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系列活动分别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大学举办。此次活动同时作为“国粹港澳校园行文化交流系列活动”之一,得到了文化部港澳台文化事务司、香港艺术发展局等多方的支持。
    “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06年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创意策划的活动。古琴艺术作为中国历代文人精神的重要象征,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因此,古琴艺术于2003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主办“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一方面旨在唤起青年学子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代表时代未来的年轻人,通过古琴艺术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和鸣”,成为传承中国人文精神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音”,进一步营造全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自2006年至今,“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活动已经走进24所高校,听众达万人以上。
    本次“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港澳行活动中,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崔宪研究员题为《丝铜合为琴,中有太古声》的专题讲座,就古琴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象征意义等做了解析,香港琴家也分别以《古琴的审美和传承》、《琴弦与琴乐的关系》、《琴器制作与鉴赏》、《古琴音乐的特色》为专题开设了讲座,为港澳学子较为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古琴艺术产生了积极作用。
    来自北京、天津、上海、香港、澳门等地几大流派的著名古琴演奏家吴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古琴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姚公白(古琴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凤云(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刘楚华(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苏思棣(香港德音琴社社长)、谢俊仁(香港德音琴社副社长)、丁弘(澳门古琴演奏家)和林晨、金蔚、姚锡安、梁迪嘉等中青年琴家,分别演奏了《渔樵问答》、《碧涧流泉》、《梅花三弄》、《流水》、《广陵散》、《水仙操》、《阳关三叠》等古琴名曲。
    为了给港澳学子和其他古琴爱好者创造全面感受古琴艺术魅力的机会,主办方除了在演出内容上专门安排了古琴独奏、琴箫合奏和琴歌等节目,还在澳门大学图书馆STDM演讲厅的演出活动中,关闭了所有电子扩音系统,使观众感受到真正意义的古琴艺术。
    在听众与琴家互动环节中,青年学子提问踊跃,琴家学者回答积极。他们既对“古琴与古筝的区别”,“琴家是否用带假指甲”这类质朴天真的问题进行了交流,也对琴乐演奏技法、发展方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的专业问题进行了探讨。
    港澳学子和其他社会人士近2000人参与了此次活动。最为令人感动的一幕是在香港浸会大学的演奏会上,心光学校的伦美玲老师带着她的两位盲人学生前来听琴。在听过专家学者专题讲座和琴家的演奏后,两位盲人学生按捺不住对古琴的亲近之情,在老师带领下走到台上触摸古琴。吴钊先生细心地为他们讲解,并让他们拨动琴弦。琴音飘然的那一刻,在场的人看到了盲童的笑容,更感受到了他们内心与古琴产生的“和鸣”。
    由于独特的历史进程,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形成了东西并存、古今并列的特殊文化个性。“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在港澳的筹划和举办,为内地与港澳共谋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具有实践意义,受到港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港澳和内地各种媒体报道了此次活动,《澳门日报》在评论文章中指出“这项立意清晰、方向鲜明的活动,因选择推广的传统项目独到,能让港澳青年学子较系统地了解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认识不同领域的活宝藏”。

(作者:高瑜)

编辑: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