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山东是文化资源大省,各类非物质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国务院已经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山东共有120个项目,涉及10余个门类。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57项,位居全国前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勤劳、勇敢、善良的山东人民以聪明智慧和博大胸怀,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山东灿烂历史文化的生动体现和延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宝贵资源和无价财富。重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力度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众多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齐鲁大地的文明与进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力度,使之在新形势下焕发光彩,是全社会特别是宣传文化部门承担的历史责任。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不断加大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力度,全面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普查。要认真制定规划,把开展资源普查作为基础性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情况及存在问题,建好档案和数据库,建立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体系。要从保护山东省文化资源的战略高度,及时制定有效对策措施,积极参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防止自身文化资源的流失。
二是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传播。要整合各方资源,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深入发掘其中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从新的角度丰富和深化对齐鲁文化特质的认识,不断推出高水平的新成果。要利用现代传播媒体,结合做好文艺宣传工作,有重点、有计划地对山东省文化遗产研究成果进行宣传推介,推动齐鲁文化更好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是建立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机制。要加强对各种珍贵、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认真解决一些具有鲜明齐鲁特色表现形式主创群体老化的问题,组织好民族民间文化技艺传承人的命名认定,通过授予荣誉称号、建立档案、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项目传承人(团体)积极开展传习活动。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继续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鼓励支持更多基层群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要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引导青年一代热爱和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增强保护意识,使民族民间文化发扬光大、后继有人。
四是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工作。要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实际出发,充分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文化价值和科技价值,努力做到合理、有度、可持续利用。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利用与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深入挖掘代表元素,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和旅游产品开发,努力形成地域文化品牌。要放宽视野、拓展渠道,充分发挥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为中华文化在海外产生重要影响做出贡献。
五是注重建立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坚持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切实做到点面结合、讲求实效,引导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健康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当地文化发展整体规划,制定落实有关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队伍建设。要积极开展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活动,在全社会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营造自觉关心、支持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是前提,研究是手段,利用是根本。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必须认真落实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部署的“八大工程”,坚持正确导向和科学态度,凝心聚力建设美好精神家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一要致力于形成具有鲜明山东特色的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省的过程,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以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为基础,通过不断创新,努力形成具有鲜明山东特色先进文化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齐鲁文化优秀品格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形成具有鲜明山东地域特色的先进文化中具有独特作用。要围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和利用,认真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价值的当代性转换,不断丰富民族文化宝库,为创造当代优秀中华文化做出贡献。
二要服务于和谐文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国家、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对当今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影响。努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就要充分利用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对广大群众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价值观塑造, 继承优良传统美德,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更加坚实巩固。要弘扬优秀文化传统,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三要体现于文化精品创作。文化精品的不断涌现是文化强省的重要标志。山东省丰厚的文化资源是先民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曾经孕育了众多的文化大家和精品力作,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建设文化强省,需要我们在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打造精品方面做出不懈努力。目前山东省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影响力与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还不相称,必须在创作生产中切实实现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全省文化、出版工作者,要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同时,注重学习和利用好丰富的文化遗产,总结规律,厚积薄发,善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超越自身,推出更多文化内涵丰富、历史内容厚重、思想启迪深刻、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全国影响的优秀作品,使之成为山东文化的代表作和重要品牌。
四要作用于文化产业发展。非物质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关系密切,山东省不少民间艺术已形成产业运作,许多地方利用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探索走出了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这启示我们,在加强文化资源发掘整理与保护的同时,应当积极做好盘活文化资源这篇大文章,实现资源保护与市场开发的良性循环。我们强调保护,并不是将文化遗产都保护到博物馆去,无论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还是文化空间,都是民族记忆的活化石,维系和延续其原本鲜活的生命,既要特别重视保护,又要做到可持续利用。要通过科学论证、积极实践,加快文化遗产的市场开发和增值利用,提高文化产品的发展层次和水平,使文化遗产发挥社会和市场两个效益,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建设精神家园任重道远。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做出应有贡献。
来源: www.ccdy.cn (作者 系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编辑:飞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