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
――热贡艺术、土族於菟、黄南藏戏等“非遗”将纳入整体性保护
8月27日,我国第三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青海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设立,这标志着由热贡艺术、同仁古城、热贡六月会、於菟以及藏戏等文化形态构成的热贡文化进入了整体性保护的轨道。当天,颁牌仪式在西宁举行。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宋秀岩,青海省副省长吉狄马加,省人大、政协及黄南藏族自治州有关领导等出席仪式。
周和平在颁牌仪式上指出,设立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文化建设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对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周和平对如何做好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提出了要求。他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是一项新的尝试,要建立工作机制,统一协调实验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要按照文化生态保护规律,探寻符合当地文化生态的科学保护方式和方法;要认真制定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科学地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范围,确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的步骤和目标,并稳步落实;要加强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放在优先位置,予以重点关注;要特别注意调动区内人民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努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吉狄马加在致辞中表示,建设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保持文化多样性、文化生态空间完整性、文化资源丰富性、抢救保护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青海省将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传承有序、保障有力、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保护机制,为地方民族经济和社会进步做贡献。黄南藏族自治州州长多杰才让在发言中表示,黄南州将认真组织实施《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加大对热贡文化的研究、挖掘、保护、开发和宣传。
从15世纪开始的500多年中,在今天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隆务河流域即热贡地区,走出了一代代大批从事民间佛教绘塑艺术的艺人,足迹遍及青海、西藏、甘肃、内蒙古等地,从艺人员之多、技艺之精妙,都是其他地区少见的。同仁地区在藏语中被称为“热贡”,因此这些艺术也被统称为“热贡艺术”。热贡艺术融合了汉、藏、土、回、蒙古、撒拉等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其中,唐卡、雕塑、堆绣、剪纸、壁画、藏戏等项目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热贡地区的土族於菟、黄南藏戏、热贡艺术、热贡六月会、泽库和日寺石刻技艺等项目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热贡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已与生于青海高原、长于黄河流域的热贡人民的农牧生活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了热贡地区独特的文化生态。
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将确定1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较为集中的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目前继闽南和徽州之后设立的第三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来源: www.ccdy.cn,作者:陈彬斌 )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