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4   星期三   农历四月十七   立夏 立夏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作者:1213 创建时间:2008-07-30 09:16:24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7月28日,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邀请文化部社文司司长张旭,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文物保护司副司长柴晓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巡视员王凤武、城乡规划司副司长孙安军,就“中国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等向报道2008北京奥运会的中外记者介绍了相关情况,并就记者感兴趣的问题回答了提问。

    张旭介绍,近年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抢救保护了一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了全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具体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各地征集了一大批珍贵实物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初步建立,先后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各地也基本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取得新进展,两批共777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先后公布,各省区市也陆续开展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和命名工作;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逐步展开,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先后命名了福建省闽南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和安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试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传习所建设呈现良好态势,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河北、云南、贵州等地共建立专题类博物馆363个、民俗博物馆241个、传习所359个;保护工作机制与队伍日渐形成,正在形成一支从国家到省、市、县的四级保护队伍;社会影响日益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逐步增强;理论研究加强,极大地提升了保护工作水平;立法工作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有望今年10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

    张柏向记者们介绍了近年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有关情况。他表示,自200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以来,中国国务院、文化文物部门先后颁布法律规章、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40余部,一大批地方性法规陆续出台,中国文化遗产事业正在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目前我国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00余处;西藏三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基本完成,故宫维修工程稳步开展,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配合国家重点工程的考古工作圆满完成,三峡工程考古工作接近尾声,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进展顺利;高句丽遗址、澳门历史城区、殷墟、开平碉楼、福建土楼等项目相继申报世界遗产成功,34项重要文化遗产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丝绸之路(新疆段)、西安大遗址片区、洛阳大遗址片区、大运河等重点示范项目稳步实施;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近万项,接待观众1.8亿人次;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600余家博物馆实施免费开放;追索海外流失文物成绩显著。

    王凤武也就自然遗产保护介绍了有关情况。

    在回答如何做好地震灾后羌族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时,张旭表示,文化部正在和四川方面协商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有关问题,这一保护区主要涉及四川省汶川、理县、茂县和北川等地区。此外文化部还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好羌族文化,包括采取救助、安置、扶助羌族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抢救珍贵的实物、文字资料,对民俗博物馆、专题类博物馆、传习所等设施的重建给予支持,并将通过现代化、数字化手段加强对羌族文化的保护。

    张柏和柴晓明分别就博物馆免费开放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张柏表示,自从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全国共有2300万人次的观众走进博物馆,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多。下一步,国家相关部门将继续推进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预计明年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将达1200余家,我国将有超过一半的博物馆、纪念馆进入免费时代。此外,相关部门还将努力降低按照政策不免费的文物建筑类、遗址类博物馆的门票价格。柴晓明表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目前已全面进入田野调查阶段。今年一季度末,全国共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3.3万余处,国家文物局将在分析、总结、回顾前一段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全面推进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按期保质地完成好今年和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

(来源:www.ccdy.cn  作者:刘修兵 徐涟 )

(编辑:望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