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青海:热贡文化保护态势良好
作者:1212 创建时间:2008-07-28 10:44:22

青海:热贡文化保护态势良好


    “非遗”普查全面铺开

    根据文化部统一部署,省文化厅及时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从2006年10月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聘请省内专家对普查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抽调骨干力量集中时间深入乡村摸底调查。按照“三不漏”(不漏线索、不漏村镇、不漏门类)的要求,地毯式、拉网式地开展普查,带出了许多好方法和经验。各地还充分利用冬春农闲时间或民俗节庆的时机做现场调查,观摩体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对于高龄和病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优先安排调查采访和抢救搜集。截至目前,各地列入普查计划的项目近1000个,征集到的珍贵实物近3500件,资料超过5000份。

    “非遗”名录初步建立

    为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科学性,青海建立了严格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制度,已于2006年、2007年公布省级名录两批,共102项。在国务院2006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青海有7个大类的19个项目被列入其中。这19项按民族分,藏族8项,土族7项,撒拉族1项,各民族都参与的有3项。

    传承人保护取得新进展

    从2006年开始,青海开展了民间艺人调查工作,资助代表性传承人授徒传艺,并为其提供必要的传习活动场所。同时,对代表性传承人评职称,建档案,拿出部分资金为他们提供生活和医疗补助。先后有18位民间艺人被授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名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被评定为农牧民工艺美术师,3名被评定为农牧民助理工艺美术师;17位获得青海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38位获得青海省工艺师称号。2003年至2006年,青海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全省民族民间艺人的培训、培养工作,共举办培训班83期,培训民间艺人5000人次。

    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列入工作日程

    2007年,青海的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首批十个国家重点文化生态保护区备选地区之一。为做好保护区前期规划工作,省文化厅与黄南州政府从2007年7月开始,组织两批专家学者对热贡地区的文化生态情况进行全面调查,重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登记,建立了热贡文化数据库,绘制了《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地理区位图》、《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并在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论证稿)。

    “非遗”保护工作运转机制初步形成


    2007年3月,省政府专门成立了 “青海省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指导各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省文化厅成立了“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制定了《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工作规则(试行)》;成立了由117名专家、教授和优秀民间艺人组成的“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制定了《专家委员会章程》和《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依据这些章程和办法开展省级项目和国家级推荐项目的具体评审工作。全省大部分州、县也都相应地建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州、县级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以文化局为核心、以文化馆为基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有序开展保护工作。

    “非遗”专题博物馆、传习展示场所建设态势良好

    2004年4月,青海先后投入资金800余万元建成了青海省民俗博物馆,于2006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收藏实物近千件,集中展示了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青海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与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各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高涨,纷纷在原有博物馆、文物展室的基础上,改造和建设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目前,各地已建立专题博物馆、传习展示场所18家。

(来源: www.ccdy.cn 作者:青海省文化厅 )

(编辑:望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