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年画基地震成废墟
所幸南北派传人犹在
年画基地成废墟 帐篷里继续画
25日早上6:20,我们来到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镶嵌在梨园里的一座座漂亮白墙小楼房已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的废墟,废墟前是一顶顶救灾帐篷。
胡光葵介绍,棚花村是绵竹年画的重要销售基地之一,地震导致这里整个村的房屋全部垮塌,年画资料、年画产品、年画工具全部损毁,拱星镇北派年画基地的房屋也全部垮塌;绵竹剑南镇民艺年画公司、西蜀陶版年画社等28家年画商家的设备、厂房、产品及原材料不同程度受损。
在棚花村广场附近一个帐篷内,一位大爷正在用铁锤和铁钻在一块木板上刻着什么。这位大爷姓刘,他告诉我们说,他正在做年画模板,做的是传统的“福寿无极”。福禄寿三星的题材是绵竹年画中的典型代表。刘大爷刚刚刻完寿星的脑袋,要刻完这个模板,一个人需要4天多的时间。这个模板刻好后卖给附近做年画的艺人,艺人再用纸印出“福寿无极”的年画线条,然后添颜着色、装裱包装后就可以卖出去了。
棚花村4组23岁的钟莺,从事年画绘画和刺绣已有4年多的时间了。这次地震使她的家变成了一片废墟。早上5点多,这个姑娘就从帐篷里起床了,坐在绣桌凳上开始工作起来。钟莺说,这是地震后,她与10多个“棚花绣女”姐妹接到第一笔订单。钟莺今年虽然才23岁,却已经是棚花村蜀绣年画的领路人了。
画舫遭重创 希望没有灭
守着零乱堆放的年画,贾红兵、贾君、贾萍三姐妹有点怅然若失:“绵竹的画舫彻底完了,现在我们制作一件作品,要分别在5个地方才能完成。”大姐贾红兵说,这个月的销售量只有5万多张,是地震前的一半,但他们相信,传统不会泯灭。在5?12特大地震中,贾氏三姐妹共同创建的“三彩画舫”全部倒塌,几十万元的货物被掩埋,这个画舫不得不暂时迁到40多公里外的德阳市。作为四川省外事办礼物指定选购点的三彩画舫一直是绵竹年画推陈出新的先行者。如果不是地震,贾家三姐妹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奥运和三国主题的创新。
5月30日,三彩画舫在地震后的第18天正式复工。地震中,除了拓片场地没有受损外,其他的场地都已无法使用。“现在60多个画工、绣女们分散在家里和帐篷里工作,包装分散到成都进行,展示厅设在德阳。”如此一来,制作一幅作品要转运3次,从拓片场到帐篷,从帐篷到装裱、从装裱到包装,成本增加了几倍。“我们目前亟待开发的是和抗震救灾有关的年画。”三姐妹目前已经有了一个恢复的初步设想,并已经着手实施。“我们在绵竹的基地不会放弃,那里是绵竹年画的根,现在在德阳建立展示厅,下一步要推出新产品,奥运的、三国的,抗震救灾的,都要推出。”
年画南北两派传人犹在
绵竹年画南派基地,在绵竹孝德镇的射箭台村。绵竹年画南派传人、89岁高龄的陈兴财老人就住在这里。
我们到来时,陈兴财正在为一张半成品年画添彩着色。陈兴财从17岁开始画年画,到现在已经有72年的历史了。他一生只带了两个徒弟,一个是二儿子陈云录,一个是孙子陈刚。后来,陈云录陈刚叔侄俩又在村里广收学徒,在他们门下,已经有近百名学徒在年画产业上大显身手了。陈兴财一个大家族里,已经分成4家各自创作、经营年画,他们分别是陈兴财;大儿子陈云福夫妻俩;二儿子陈云录夫妻和儿子;孙子陈刚夫妻俩。
昨天下午,在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胡光葵的陪同下,我们驱车来到绵竹北派年画传人李方福在绵竹的门市上,见到了78岁的李方福。李方福家中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均会做年画,但是儿子外出打工,两个女儿嫁人后在家务农也不愿意作画。于是他就教他的侄儿、侄女们画年画赚钱养家,上世纪80年代,他收了绵竹汉旺的梁兴兰为徒画年画,以后李方福又陆陆续续收了一些徒弟,总共有10多个。在2002年后就不再收弟子了,2004年在绵竹租了门面,开始自产自销年画。
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胡光葵说,由于北派传承人李方福的弟子基本已经歇画,他们将对李方福进行重点扶持,争取他开门收徒,把北派年画传承下去。
保护非遗传承人和技艺是重点
25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一行,来到绵竹了解绵竹年画受灾情况。看着绵竹年画博物馆受损的大楼和里面部分受损的精美年画,王文章连叹“可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制作技艺是重中之重。”王文章说,传承人和制作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所在。他告诉本报记者,他们这次到绵竹除了察看设施和作品的受损情况外,更想看看绵竹年画省级以上传承人受伤或受灾情况。有关方面已经明确,要加强和加快对传承人的救助,为他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良好的环境。据透露,文化部和财政部目前正在制订相关的办法,对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实施每月补助,补助金额在每月800元至1000元左右。
(来源:人民网/作者:廖兴友、丁伟、何春艳)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