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震区“非遗”抢救保护专家座谈会在川举行
作者:1044 创建时间:2008-06-26 08:51:52


震区“非遗”抢救保护专家座谈会在川举行 


     6月24日,由文化部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省文化厅承办的全国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专家座谈会在成都举行。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陈保明致辞;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副院长、常务副主任张庆善,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副厅长胡继先,文化部社会文化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屈盛瑞、张永新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

    周和平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主要是针对汶川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恢复重建方案进行论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文化的重建也是重建家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文化的重建规划中,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文化站、文化室等;二是文物的恢复重建,主要是修复;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是文化规划的重要内容。尽快形成一个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显得非常急迫。文化本身基础比较薄弱,又受到强烈地震的打击,受到了严重损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恢复重建也给文化振兴带来了一个机遇,所以抓好规划至关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起步不久,到底怎么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正因如此,我们在设计方案的时候,要把它定位于中长期,争取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科学的工作方案和规划。

    周和平在座谈会上通报了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情况。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保护体系,确定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建设“非遗”博物馆、传习所、民俗馆,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这些举措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推动各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周和平说,四川地震后,羌族文化受到了严重破坏,中央领导对羌族文化的保护高度重视。羌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其传统音乐舞蹈、民间信仰、生活习俗、传统工艺丰富多彩,在研究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恢复重建方案中,要给以充分的体现。包括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规划中要作为重点考虑。希望专家学者对于恢复重建的方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集思广益,共同把方案做好,使之纳入国家的文化恢复重建方案中,进入操作层面,尽快在灾区开展起来。

    陈保明在致辞中说,这次地震四川受灾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文化遗产遭受重大损毁。108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受损严重,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传习所严重损毁。羌族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空间遭到严重破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藏羌碉楼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重灾区的羌族文化抢救保护作为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各地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恢复重建工作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和责任。地震灾后,文化部对于四川的文化重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给予十分及时和重要的支持。在文化部支持下,四川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着力解决受灾传承人的救助安置、“非遗”项目资料的抢救保护等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专项开展了向受灾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的募捐活动。加强羌族文化保护,努力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良好氛围,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力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恢复重建工作,统筹推进物质文化家园和精神家园建设。

    座谈会上,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绍明就起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恢复重建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大纲(征求意见稿)》作了说明。中央党校教授徐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研究员孙宏开、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等专家学者纷纷发言,对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恢复重建方案、《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大纲》、抢救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改善代表性传承人生活条件、绵竹年画抢救入库保存、展馆建设等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王文章结合专家们的意见作会议小结。

 (来源: www.ccdy.cn 作者:罗云川 付敬蓉)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