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羌族地区的灾后重建
作者:1039 创建时间:2008-06-25 13:13:06

羌族地区的灾后重建

徐 平

    汶川大地震使震中地区的汶川、理县、茂县、北川四县损失最为惨重,这四县刚好是羌族集中居住区。前三县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聚居区,属绵阳市的北川县则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因而灾区重建,必须充分考虑羌族文化特征和未来羌族的整体发展。

  羌族自从迁居岷江河谷,就一直从事着山地农耕的生活,在这块地震频繁的地区,上千年以来经历了许多次大地震等自然灾害考验,毁了建,建了毁,培养和造就了羌族人民顽强的民族精神。这次灾后重建,外来的帮助固然重要,但作为一个人数只有30多万而历史悠久的民族来说,相信他们坚韧的民族性格,尊重本民族的主观能动性,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帮助而不包办,应当是这次灾后重建的一个原则。

  四县羌寨大多分布在高半山的台地或沿山沟布局,高山峡谷地形使这四县的主要农田分布也是如此。比之沿公路和大河的不多几个平地上分布的城镇,农村的救灾才刚刚展开。这些高半山和深沟里的村庄救灾之所以不容易,主要受制于交通通讯的落后和自然环境的限制。作为山地农耕民族,羌族人对家乡有强烈的依恋,更依赖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数千年来人与自然相呼应,形成本民族独特的宗教信仰和认知体系。因而经过科学认知,无论搬迁还是就地重建,不能轻易打破他们的社会关系和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国家应结合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扶持主要放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事业的建设上,并有意识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灾后重建的重心立脚于羌族地区长远的整体发展。因而农村重建,应当由专业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整体规划,引入现代的抗震技术和材料,但仍旧以传统的建筑方式为主,就地取材,农民自主建设,成本低见效快,又保持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为未来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埋下伏笔。

  羌族在高山峡谷地形中,一直是以农为主、农牧兼营、副业为辅的生产模式。以提供劳动力和简单技术的“副业”成为主要的现金收入来源。二千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就有羌族人参与,到汉区打井筑堤长期以来是羌族人主要的“副业”项目。这次大地震引发的灾后大建设,应当重点发挥羌族垒石为屋、就地取材的民族特长,就像当年林县的红旗渠建设,在今天造就了著名的林县建筑队一样,也可以在灾后重建中形成羌族特色的专业队伍。政府应逐渐将无偿救灾转变为以工代赈,一方面以较小的投入帮助广大农村灾后重建,另一方面也让巨大的政府重建投入转为当地农民的收入,创造更多的“副业”和就业机会,切实帮助当地农民生产自救和发展致富,既救灾救急,又帮助羌族群众尽快加入现代社会分工体系中,真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配置中找到长期发展的立脚点。

  自从农村实施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羌族农村也存在集体资产空壳化,地方财政薄弱,公共事业整体建设落后的情况。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灾区群众最担心的是救灾先热后冷,最大的困难是长期的灾后重建工作,对此,政府需要有系统安排,并重在长效机制。目前对口援助政策非常正确,但还应当在更多方面建立短长相济的计划和措施。充分发挥当地群众的主人翁精神,采取中央、地方、社会、个人共同投入的机制,鼓励灾区群众以劳力投入等形式发挥主体作用,从而推动灾区管理体制、经济水平、社会事业、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

  这次大地震对羌族文化的破坏也极其严重。作为一个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的民族,文化传承主要依靠口口相传,掌握传统文化的释比(端公)大多已年高体弱,据说在这次地震中汶川县有二人死亡,而全县仅有十人,占了五分之一。北川文化馆5名正式工作人员这次地震中全部遇难,北川知名的羌文化研究专家谢兴鹏也在本次地震中遇难。而会吹羌族乐器羌笛的一名传人也在地震中遇难,现在羌族中会吹羌笛的仅剩几人,这门技艺的传承更加困难。北川永平堡石砌古城墙多处垮塌,城门开裂、变形。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勒石村聚居遗址、克枯栈道、青坡门河坝遗址、石棺葬、无影塔等无不遭到毁灭性破坏。此外,北川羌族博物馆、羌族民俗博物馆等倒塌,大量文物和羌文化档案资料被埋或严重毁坏,对羌文化传承影响巨大。

  羌族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连接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自然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一地区是长期的地震带。因而灾后重建首先要考虑建筑的防震性,其次在兴建重大工程时必须充分考虑地质条件,不宜过多过急地发展第二产业。加大政府“退耕还林”的投入力度,以工代赈就近解决灾民的就业,迅速恢复植被,防止地质灾害继续扩大,确保岷江、长江水利工程及其中下游地区的安全,大力发展羌族地区的绿色旅游产业。

  总之,广大农村传统的山地农业结构不可能短期改变,农民轻易离不开他们的土地和血缘地缘关系,应在扎实的科学论证基础上,决定是搬迁新建还是就地重建;城镇是未来发展的重点,至少应按一百年的标准考察重建条件;特别要充分重视羌族地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作,要立即抢救倒塌博物馆的文物,及时收集和保存民族文物,拔出专项资金和设立专门项目鼓励和发展新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草拟中的地震博物馆建设非常有意义,但应当和羌族民族文化保护和未来发展联系起来,立脚于羌族地区整体的旅游和产业发展布局,防止地区间画地为牢重复建设。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飞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