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采 唱出乐观坚强奋斗精神
作者:967 创建时间:2008-06-15 22:05:37

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采 唱出乐观坚强奋斗精神
 
----抗震救灾·四川民族民间歌舞专场“蜀风古韵”在京演出

   


来自北川的羌族民间艺术家表演舞蹈羊皮鼓舞《布滋拉》。(摄影:卢旭)

    “无论是贫瘠的山坳,还是富饶的平原;无论是巍峨的雪山,还是起伏的江岸;只要劳作,就会有心灵的唱吟;只要劳作,就会有美妙的歌声。”

    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当晚,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系列之一,四川民族民间歌舞专场――“蜀风古韵”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行。美妙的歌声和雄健的舞姿,不仅传达出四川汉、藏、羌、彝等各族人民坚强、乐观、豁达、奋进的精神,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更代表四川人民向党和全国人民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文化部部长蔡武,副部长周和平,文化部党组成员、部机关党委书记常克仁,出席观看演出,并在演出结束后上台与演员们一一亲切握手,表示慰问与祝贺。

    蔡武部长即席发表了充满深情的讲话。他说,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看了今天晚上这场精彩的演出,你们的演出给北京观众和全国人民带来了遭受汶川大地震重大灾难的四川各族人民战胜灾害、重建家园、顶天立地、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们向你们表示衷心感谢!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造成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但是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多难兴邦。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四川各族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但在这场灾难中,四川人民乃至全国人民表现出来的“泰山压顶不弯腰”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感动了全世界,更显示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胡锦涛总书记说,我们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就能战胜任何艰难险阻,胜利一定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有力支援下,在世界人民的支持帮助下,英雄的四川人民一定会用自己的双手重建美好的家园。

    蔡武说,这台演出带来了四川各族人民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视和热爱。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部也正在采取有力措施,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落实灾区文化重建工作。我们在重建灾区美好生活家园的同时,也坚守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把各民族灿烂的文化一代代传下去,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全体演职人员热烈的掌声,表达了与蔡武部长讲话的内心共鸣。


    精彩的演出感动着首都观众

    尽管北京连降暴雨,热情的观众仍然从四面八方赶往民族宫大剧院,既带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也带着对四川灾区人民的一份深深情谊。

    一曲悠扬的“金沙江号子”把观众带入了金沙江边特定的情境中。悠扬抒情且富有韵味的曲调,“一领众和”的表现形式以及跌宕起伏的旋律风格,充分展现了船工们在金沙江上战激流、过险滩时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此后,宜宾市珙县民间歌手王岭女声独唱《槐花几时开》、男声表演唱《撵野猫》等一一登台,来自5?12汶川大地震灾区――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的民间老艺人白凤云的传人马兰、李海燕、李海英、李海霞、胡雪莲共同表演的女声表演唱《南坪花曲子》,是集川西北民族(汉、藏、羌)文化为一体的民歌小调,其韵律独具风味,以自弹自唱的表现形式反映当地人们的历史、文化与生活。晚会的第二章节“古羌乐舞”展示的是羌族的民间歌舞。阿坝州茂县的羌笛传人何王全的羌笛演奏《西哟惹》,表达了对5·12汶川大地震所有罹难亲人与同胞的缅怀与思念之情,让观众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西哟惹”为“思念的歌”之意,古老的羌民族在生活中常以羌笛吹奏古曲《西哟惹》来追溯历史,表达对先祖的怀念之情。汶川县龙溪巴夺寨、雁门萝卜寨羌族“释比传承世家”的朱金龙、朱光亮等表演的羌族民间舞《布滋拉》(羊皮鼓舞),是羌族“释比”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释比”是羌族文化的传承人,他们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传播者,还是民族的歌唱家和舞蹈家,他们在整个羌族文化传衍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晚会的“凉山彝风”和“康巴舞韵”部分分别展现了彝族和藏族丰富的民族歌舞。

    从演员们尽情投入的表演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民族民间歌舞的精髓,也看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起到的凝聚人心、慰藉心灵的巨大精神作用,更看到了灾区人民的坚强、乐观、奋进的精神。

    当羌族民间艺术家以一曲《西惹木》(开坛酒歌)代表四川灾区人民向党和全国人民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并将美酒送上观众席时,演员和现场的所有观众都抑制不住激动的热泪,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将全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我们是来向党和全国人民表达感恩之情的”

    这台“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歌舞专场演出,还承担着另一个真诚的使命。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胡继先介绍说,这台晚会由于地震的原因,还有一些仓促的地方,但是代表了四川各族人民特别是灾区人民的深深感激之情。

    为迎接第三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较早就确定了四川民族民间歌舞演出专场。四川省文化厅积极配合,认真筹备,确定了以汉族、羌族、彝族和藏族演员为主的演出节目。然而,5月12日那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使得举办这场演出面临着巨大困难。

    四川民族民间歌舞专场的艺术总监、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杨莉告诉记者,地震之后,文化厅决定取消羌族这一部分的展演,但阿坝州等地表示要坚持演出,一定要去北京展示羌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达坚守精神文化家园的决心。省文化厅在联系到了汶川17位羌族民间艺术家之后,立即准备演出方案,跋山涉水,几经波折,在汶川县的安置点一个帐篷挨着一个帐篷地将汶川、茂县地区的“释比”文化传人找到,并于6月5日把他们接到了成都组织排练。

    杨莉告诉记者,刚开始排练时,巨大的心理压力让这些演员难以进入状态。在辅导老师的疏导下,渐渐地,演员们才将注意力集中到表演上来。

    对于此次进京表演,来自汶川县龙溪乡阿尔村的羊皮鼓舞表演者杨俊清说:“我们是来向党和全国人民表达感恩之情的。”在羌族舞蹈中,有许多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同时,正如他们在歌词中所唱的那样,祈请祝福并保佑人们平安吉祥。

    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文化局长史黑,是此次来京演出的凉山彝族表演板块的领队。谈及此次进京演出的过程和感受,这位质朴的中年彝族汉子略显激动,他说:“6月7日,我们从家里出发,走了3个小时的山路,一直走到公路边上,有车来接我们去成都。坐了8个小时的汽车,大概走了500公里,到成都后排练了几天,6月12日到北京。我们觉得应该通过我们的表演把本民族美好的歌舞展示给大家,感谢大家。”


    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传承下去

    茂县文联秘书长、副主席余光元对此次地震给羌族文化带来的损失十分担忧。他说:“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民间文化艺术基本上依靠口传身教。羌族人口一共是30万,会说本民族语言的大约有15万,懂民间文化的人就更少了,这些人基本上集中于汶川、茂县。‘释比"是最关键的文化传承人,在这次地震中有一些人遇难了,具体的统计数字还不知道,民族文化所受到的破坏是相当大的。”当谈到灾后文化重建的话题时,余光元介绍说:“四川省文化厅已经召开了会议,将在茂县建立羌族文化保护核心区,辐射北川、汶川、理县、松潘等地。”

    阿坝州茂县的羌笛传人何王全告诉记者,尽管目前在茂县具有吹奏羌笛深厚技艺的人只有他和当地歌舞团团长俩人,但是近几年来,随着他在各地进行羌笛表演,已经有十几个羌族同胞慕名而来向他求教。如今,何王全也在中小学校招收了一批孩子培养。“很多家长都愿意把自己的小孩送到我这里来学习羌笛,”说到这里,何王全脸上现出欣慰的神情,“我相信,吹奏的人多了,爱好的人自然也会多起来。”尽管如此,经费问题仍亟待解决。“如果有更多经费方面的支持,我的很多设想便可以实现,比如录制羌笛技法的教学片,让这门技艺得到更多的学习者。”何王全说道。

    在这次特大地震中,北川、汶川、茂县3个羌族聚居区现存的“非遗”实物和普查资料全部被埋,遭受了巨大损失。但杨俊清和他的伙伴们表达出坚定的信心和乐观的态度,他说:“尽管在这次地震中我们失去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但只要人还活着,我们就一定要把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来源: www.ccdy.cn ,作者:徐涟 梁文 翟群)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