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国家权威部门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绝对是个利好举措,不仅梳理清楚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繁种类的传承脉络,也表明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政府的不懈努力和坚定决心。在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绩彰显的同时,不断见诸报端的也有这样的讯息:某某文化遗产传承人已到古稀之年,因找不到下一代人传承,该遗产面临绝迹的危险;某某文化遗产传承人苦于一身绝技无人继承,想到通过媒体招聘的招数,无奈响应者寥寥。究其原因,无外是那些危难中的文化遗产被冷落了太多时候,几乎淹没在当代嘈杂、时尚的文化生活里,新生代们还没有意识到它应有的文化地位;那些传承成百上千年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大多远离了当代生活的浸润,传承起来未免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缺少最基本的物质保证,换句话讲,真正走上传承文化遗产这条路,免除不了生活的后顾之忧,完全凭着一腔激情,远大抱负,总是难以坚守长久。
国家级传媒目前特别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电视中还设置了专题栏目。笔者曾通过荧屏看到过一个寻找传承人的报道:在东北鄂伦春族的一个小村,住着仅存的一位能用白桦树皮作画的老艺人。很荣幸,他的树皮画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本人也成为这一文化遗产项目唯一的传承人。为了这门独具鄂伦春族特色的艺术不在他手中失传,好多年来,他一直在寻找可信赖的下一代传承人。曾经收过几个兴致勃勃的年轻弟子,不多久,就剩下了一位年轻人,全身心投入到白桦皮作画的技艺中,老艺人满以为让绝门艺术能够后继有人,遗憾的是,坚持了一年,年轻人还是走了,去南方打工了,他说没办法,他必须首先得养活自己。只作树皮画,他得饿肚子。其实,这不是一个极端案例,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这样的窘境,有的甚至遗产传承人自己,也在为生活的温饱奔波。
既然我们下大力量保护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然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靠遗产传承人的代代链接来完成的,那么如何保护和培养遗产传承人,就成为一个迫切而实在的问题。其实,为那些遗产传承人和有志于文化遗产传承的年轻人解除后顾之忧并不难,只需实际的举措,在国家丰实的文化遗产保护经费里,拿出一部分,作为遗产传承人的荣誉津贴,只要你拥有这个名号,就保证你生活无忧。如果能施行这样的政策,文化遗产传承人才难觅的现状或许会有大的改观。
(来源:www.ccdy.cn 作者:布衣)
(编辑:飞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