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 高校更应参与
华龙网讯(记者李志峰)4日至6日,首届中国高校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重庆文理学院举行,来自教育部、文化部和全国各大高校的50多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目前国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高校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讨。
保护文化遗产要避免功利化
在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行讨论时,南京艺术学院徐艺乙教授表示,保护文化遗产要多作思考,避免功利化。
根据多年的研究,徐艺乙认为,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意识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过程中,保护工作没有落到实处等。
“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该是学术工程,而不应是政绩工程。”他表示,有些地区把整体的文化现象分割成多个小部分,多次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样的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化分解和破坏,因此,在保护的过程中应大力研究文化遗产的内在深层含义,避免功利化。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建设是关键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能否顺利进行,理论建设是关键。”北京大学文化遗产学系主任杭侃表示,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加强理论研究方面的投入,可以不走或少走弯路。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应在吸收、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完成中国文化遗产学学科理论建设,从理论上解决什么是文化遗产,为什么保护文化遗产和怎样保护文化遗产三个层次的问题,尽快完成与国际学术界的接轨。
让文化遗产走进高校
“高校具备成为文化遗产传播阵地的条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段明表示,近年来,我市开展的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川江号子、铜梁龙舞、川剧走进高校活动深受广大学子的欢迎,今后让更多的文化遗产走进高校,让更多的学子了解文化遗产,将对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段明说,相比文物保护重在发掘收藏不同,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则要传承和创新。他建议,尽快在我市一些高校设立文化遗产学学科,不仅可以让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后继有人,还能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创新。
(来源: 华龙网-重庆日报)
(编辑:望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