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两会之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作者:727 创建时间:2008-03-11 10:39:29

两会之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周和平:文化软实力最核心内容是民族精神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在今年的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很多委员都提出了关于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的提案,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软实力,又该如何打造文化软实力呢?对此,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委员表示文化软实力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民族精神。

  周和平委员表示,近几年,我国加大力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掘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年我国将采取编撰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省地图、公布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继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建设等七项措施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其中就包括在今年文化遗产日期间设立文化遗产制度和将在中国联合国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两项新举措。

  周和平说,准备在今年文化遗产日期间设立文化遗产制度。采取申办机制,地方申报,专家论证后国务院的相关部门批准,第一个文化遗产活动准备在北京举行,也正在考虑将北京建成物质文化遗产之都,准备举行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出、讲座等活动。

  周和平说,文化遗产制度的建立,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珍贵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保护的自觉性,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调动地方的积极性。现在初步考虑每年一个城市,以城市为点,进而扩大到全国,在遗产日期间,全国上下都举行活动使遗产日能够生动活泼,吸引广大民众的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离不开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联合国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在中国建立:最后,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我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最早参加国之一,政府间委员会的重要成员之一,今年联合国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在中国建立。周和平表示,这一保护中心的建立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肯定,同时也赋予了我们更多的责任。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虽然国家、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周和平说:今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现在我国还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法律是重要保障,希望有关方面积极推动,加大立法进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法可依。

  作为主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副部长,周和平在言语间表现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态度和对文化重要作用的感触:“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对年轻一代成长至关重要。” (来源:中国广播网)

田青:把文化一窝风推上市场是不负责任 

  近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京展演、京剧艺术进校园、中央芭蕾舞团以国际阵容打造芭蕾舞剧《牡丹亭》等一系列文化事件引人注目,持续升温的“传统文化热”也是“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政协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任何一个民族,假如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就像一个人面貌不清一样。“我们把传统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成是我们民族精神的DNA,是代表我们民族的标志、性格,以及对外展现的形象。”田青认为,如果没有传统文化,虽然我们现代化了,但是我们不是中国人了。田青表示,文化的同一性所带来的后果是可怕的,把文化的多样性消融了,最终将变成文化的单调,文化的沙漠。所以我们保护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如果我们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都变成统一的一种文化,那么人类的未来是很可怕的。”

  在谈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时,田青表示,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下一步就要把文化搞上去。“文化是积累的,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大发展大繁荣,每个领域有不同的做法。”田青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基础,如果没有传统,没有文化的根,我们的创新从何而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田青说,“文化最终是靠市场化,不是靠政府的扶持,这个观点我同意。但是,也要区别对待。”田青表示,在制定文化市场化的政策的时候,要对不同的文化品种采取不同的态度。“总体上市场化的路子是对的,但对个别高品位、非大众化的精英类的文化品种,一定要由政府扶植。”田青讲到,比如,企业有文化捐助之后,怎么能够免税,像这样的政策应该进一步落实。不能把文化一窝风推到市场上去,这是不负责任的。“市场本身是双韧剑,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一个负责任的文化政策制定者,应该第一考虑文化多样性,第二要考虑到对于很多不适于市场化的文化品种,也要有相应的政策。”

  田青介绍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些年取得了很大成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一个陌生的名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去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现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公示,两会后国家将很快批准。田青谈到,这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两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传承人名单的公布,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田青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活态的,是靠传承,靠人口口相传,薪火相传来使她绵延不绝的。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是非常关键的,下一步我们在这方面要多做工作。

  田青还提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课堂的概念,田青在今年的提案中说,对中华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情,是需要培养的。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自己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可以使中小学生从小就对“家乡”和“祖国”的概念有更直观的了解,培养出深厚的感情,而且可以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使中华文化在不断的传承中发扬光大。(来源:中国网 记者:王焘)

冯骥才:尽快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两会期间在和新华社记者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时说,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文化保护体系。现在有文化遗产日活动,有些地方已经开始采取建立博物馆的保护方式。同时,冯骥才委员建议,应在法律保护上进一步健全。

    冯骥才说:"我国文物保护法是保护物质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屏障。虽然目前,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很大提升,但是还缺一个保护,就是法律保护。"

    冯骥才委员认为,如果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流失出去。比如少数民族服装,前些年就有很多西方人到贵州大量搜集以前流传下来的少数民族头盔和绣花衣服,法律上却没有限制出口的规定。齐鲁的古典家具非常有特点,而现在齐鲁大地已基本看不到这些家具了。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来源:新华网)

陶思炎:要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陶思炎代表说,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启动,我国在文化资源普查、“非遗”项目申报、遗产名录评定、传承人的选评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全民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但不论是评审环节、理论探索,还是保护实践、督察机制等方面,都还需改进、完善和加强。

    陶思炎认为,尤其要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历史与艺术价值的古村落等作综合的、全面的保护,不要把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简单分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尤其要防止建设性破坏,控制旅游开发和商业活动的规模。

    陶思炎建议,应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接受政府拨款及国内外机构和个人的捐赠,对重点保护对象和重大项目给予较充足的经费支持。近年保护的重点地域应是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保护的重点项目应是以我国为主的国际共有的文化现象,以及具有重要历史、艺术与资源价值,处于濒危状态或久被漠视的各地的特色文化。

    陶思炎认为,对已入选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应实行严格的检查、验收和问责制度,对只要立项不做保护,只要政绩不尽责任的,应视程度轻重予以批评,并给予警告或除名处理。(来源:新华网 记者:周英峰)

(编辑: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