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白先勇:昆曲的普及教育
作者:665 创建时间:2007-12-17 13:06:00

白先勇:昆曲的普及教育
《于丹·游园惊梦》序


  在我们悠长的民族文化变迁史中,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注意:一部曾经影响全民族达两千年的文化经典,突然从我们民族记忆中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一种曾经深入民间数百年为各阶层深深爱好的表演艺术,转瞬间,沉疴不起,奄奄一息。

  如果说影响西方世界最深广的一部书是基督教的《圣经》,那么影响中华民族最深刻悠久的则当属孔子的《论语》了。而在上世纪很长一段时间,《论语》从中国的土地上居然失踪,这也显示我们的文化出现了大变动,产生了大问题。近年来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上讲解《论语》,深入浅出,以生动易懂的语言,结合现实生活的例证,将这部经典的精髓要义送进家家户户,奇迹般地掀起了一阵“《论语》热”。这个现象,恐怕不能视为一时风尚,很可能我们这个民族此时此地,对两千年来《论语》中孔子教诲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在心理的深层处又产生了皈依式的向往。于丹教授的《论语》讲座,可谓应运而生。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唐诗、书法、昆曲,是中国人的三种“痴迷”。昆曲曾经有过辉煌历史,晚明至清朝乾嘉时期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是当时的“国剧”。上至宫廷,下至市井,莫不爱好。唱曲是当时的全民运动。昆曲集诗、歌、舞、戏于一体,由于大量文士参与撰写,审度音律,昆曲遂成为明清时代高雅艺术的指标。而昆曲的长期衰微,亦正是民族精英文化的一大损失。

  21世纪初,集合海峡两岸文化精英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一时间给昆曲注入了青春的生命,在大学校园,引起青年学生争看昆曲的热潮,论者称此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现象”。此一现象恐怕也源自于华人世界的青年学子,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憬悟,新的渴求。昆曲的古典美学以及汤显祖的有情天地,终于深深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

  然而这股昆曲热潮如果没有更进一步的社会普及教育,是难以后继的。今年10月1日至7日,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继《论语》讲座后及时推出“昆曲之美”讲座,从“梦幻”开始,最后归结到“风雅”,把昆曲美妙传神音艺俱佳的风貌描述得淋漓尽致。相信于丹教授的昆曲七讲,跟她的《论语》讲座一样,会产生广大的普及效应,对昆曲的推广发扬将有巨大贡献。

  链接 2007年国庆期间,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文化访谈录”节目中,人们意外地看到连续7天播出的《于丹·游园惊梦》,有媒体人称之为“于丹一个华丽的转身,从两千多年前的诸子百家一下子转到讲雅致的昆曲”。这个华丽的转身,对于大多数的读者似乎有点意外,但是熟悉于丹的人都知道,她自己从小就是个昆曲迷,到了大学更是酷爱昆曲,到处追着看昆曲,所以讲昆曲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根据于丹教授昆曲系列讲座为基础修改润色而成的一部最新作品由她的“老朋友”中华书局出版,并于2007年12月2日上市。该书以面向大众,以一种充满情趣的审美视角,呈现于丹教授特有的欣赏心得,带领大家感受昆曲艺术的时尚情怀,激活生活历程的优雅基因。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 飞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