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民族运动会:中国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宝库的“保护伞”
创建时间:2007-11-20 09:06:08

民族运动会:中国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宝库的“保护伞”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发起者,冯骥才走进穷乡僻壤,始终用不折腰的竹子精神鼓励自己和他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相比而言,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却在挖掘和保护中国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方面形成了制度保障,无须像冯骥才那样费尽气力却难得周全。

    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委教育文化处处长田玉明说,宁夏从回族传统体育中挖掘整理的踏脚已经正式申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全国民族运动会开始举办以来,宁夏一批民族体育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大山深处,挖掘整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每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宁夏都会推出新的表演项目;上届民族运动会宁夏有西夏王刀、何家棍、牧童鞭等表演项目,本届赛会又推出了三个新表演项目。

    在第八届全国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的展示中,来自云南的精彩节目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其中就有两个节目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的《跳弦》和傣族的孔雀舞《嘎诺傣》。云南早在2000年就率先推出了全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奠定了基础。2003年,云南展开全省普查,2007年5月将云南的彝族、壮族、哈尼族、傣族、拉祜族等22个少数民族的207人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

    像宁夏和云南一样,全国各省区市都在积极开展民族体育的发掘整理与普及推广。体育人文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小明说,民族运动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与体育结合的部分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证和行政支撑,《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收集到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676个,而每届民族运动会都有大量的创新表演项目不断涌现。

    今天,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宝藏被日益深入挖掘,并不断创新,在传承中发扬光大;有的项目在交流中被其他民族吸收、接受,由单一民族的项目变成多民族共有的项目。少数民族体育丰富了中国体育的多样性,并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编辑:新华网 记者:黄会清、张泽远)

(编辑: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