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中秋等传统节日呼唤传统文化回归 
作者:598 创建时间:2007-09-26 08:50:54

 

中秋等传统节日呼唤传统文化回归 

 
    ●连日来,尽管诸多商家借中秋节吆喝生意的声音此起彼伏,但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使一家人坐在一起分食月饼的其乐融融正在逐渐淡去。

    9月25日,中秋。

    曾严提前在日历上画了一个大红的圈,她提醒自己要赶在这天之前把月饼寄到远在浙江舟山的父母手中。大学毕业后就一直留在重庆的曾严,由于工作繁忙,已经3年没回浙江了。9月18日一下班,曾严就赶到邮局寄出了单位发的月饼。等她从寄月饼的人群中抽身出来,天色已经擦黑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街上,不知从哪家飘出苏轼的《水调歌头》,在王菲幽幽地吟唱中更显愁肠万断,听起来让曾严觉得鼻子有些发酸,生出些许离愁别绪来:“好久没在家乡看到海上升明月了。”

    相比曾严而言,移民加拿大已经5年的陈利平女士更是思乡心切。虽然在温哥华有深爱她的丈夫和一双可爱的儿女在身边,可是国内的老父老母和4个兄弟姊妹还是让她牵肠挂肚。今年中秋前夕,她给国内朋友发来邮件:“国外的月饼吃着就是没那个味,一家人坐在一起,切个月饼你分一块我分一块,品尝的是一种合家团圆的心情。记忆里春节的年夜饭、中秋的月饼、端午的粽子,始终都不会被圣诞树和火鸡所替代。”

    “我过了75个中秋节了。”家住南岸区四小区的王明霞婆婆,对中秋节感情殊深。她说,从记事起就明白,中秋节就意味着全家团圆,是一个特别值得珍惜的日子:“小时候是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过。后来有了自己的儿女,孩子们小的时候,称斤一二块钱的散装月饼,两个孩子欢天喜地,还会计较你多吃了一个,我少吃了一个,那才叫过节呢。现在我都当奶奶了,小辈们也没我们这么看重中秋了……”

    儿子、女儿都在外地工作,上高中的孙子跟着她和老伴生活。“孩子们中秋节还是会记得打个电话,寄点钱让我们买月饼吃。”王婆婆盼望着全家的团聚。

    传统节日传承中国文化

    “传统节日是如此深地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重庆市孔子儒学研究会会长鲜于煌认为,传统节日与一个国家的文明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关系,节日文化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清明节,是以祭祖和扫墓为主,顺带踏青春游,既是对先人的怀念,也是对春天的美好体验。中华民族之所以5000年传承生生不息,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对祖先的崇拜,这种崇拜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美好的孝道情感。端午节是因纪念屈原沿袭下来的,这个节日体现的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中秋节寄托的是百姓对生活圆满、家族兴旺的美好愿望。重阳节表达的则是对老人的尊敬和爱戴。

    鲜于煌认为,这些传统节日对中华民族非常重要,重要之处在于可凝聚人与人的感情。传统节日传承了很多文化、历史和传说,充分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博大的哲学思想。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民众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时机,是民众精神的重要寄托方式。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习俗只有一次次地重演和强化,才能重新被记忆、传承。”鲜于煌表示。

    “许多传统节日都是吉祥、淳朴和欢乐的,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在节日中人们之间总有一种相互交融的浓厚情感发生,犹如粘合剂,把周围的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重庆社科院副院长孟东方认为,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和礼俗,有浓厚的人情味,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因此对传统节日的保护,有利于保持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商业行为使传统文化变了味

    伴随着铺天盖地月饼大战宣传的,还有各大酒店的中秋家宴,各家商场的中秋打折信息,各个景区的促销广告……总之,各种借中秋节吆喝生意的声音此起彼伏。

    对此,专家们喜忧参半。重庆社科院副院长孟东方说,商家的炒作一定程度上也在提醒人们,节日到了,人们可以准备好心情过节了。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作家莫怀戚认为,商家出于利益对传统节日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的确在客观上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传统和文化的关注与重视,但这其中也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误读和误导。莫怀戚说,商业使传统文化端庄的气质被污染了,变得世俗化、功利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变得轻薄了一些。商业炒作目的并不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而是为之所用以获取利益,因此它也改变了传统文化的某些特质与风格。

    孟东方就十分反对“天价月饼”、“天价年夜饭”等促销手段,“商业炒作借助传统文化节日的壳来实现利益最大化,忽视了传统节日真正的文化内涵。”

    西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本朝也持相同观点:“商家对所有可能给自己带来商业利益的中外节日都报以极高热情,但简单寄希望于通过商家对中国民俗节日的吆喝来唤醒传统文化的回归,是不可能的。”

    王本朝说,商业炒作引用的传统文化节日是狭隘的,它会使传统节日失去原有的本色。传统节日不是吃喝的节日和商机,它应当是一个蕴涵着广泛人文精神的全方位的文化活动。

    实际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与时令有密切联系,与强身健体、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邻里和睦相处、民族团结、欢乐祝福等有关。

    史料记载,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和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王本朝说,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四大传统节日,过去都有很多活动,清明祭扫,端午赛龙舟,春节团年、走亲戚、闹花灯等。“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缺乏认同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适合他们活动的载体。商业行为虽然在这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仅靠一个行业的力量来推动远远不够。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呼吁政府引导传统文化回归

    2004年,韩国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一举动在我国国内引起轩然大波,一场关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大讨论由此展开。

    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要比其他国家历史悠久得多,内容丰富得多,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往往被人们忽视,也没有得到重视和应有的保护。端午、重阳节等传统的民族文化节日已渐渐受到冷落,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反而越来越时髦,被一些商家大肆炒作。

    端午节被韩国抢注事件的意义在于,唤起了国人对本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凸显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

    如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强势文化在国内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欢迎和追捧,他们热衷于过洋节,比如情人节和圣诞节,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只是照样子跟着别人过。情人节这一天,大街上价格不菲的玫瑰花往往早早脱销,几乎所有的歌城包房爆满,咖啡厅需要预订座位……

    但土生土长的节日未必就这样受到追捧。日前,记者在解放碑对20位市民进行随机采访,询问是否想过中秋节,几乎所有人都回答“当然想”,但当问到以何种方式过节时,大多表示给家人打个电话、朋友聚聚。记者再问及中秋节的来历时,知道者却寥寥。

    “这些传统节日不是法定假日,如果不是赶上双休日,就根本没有时间过。”没有时间,成为中秋这个传统节日被人们忽视的重要理由。

    事实上,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已渗透到都市人的方方面面,由于没有时间,祖孙几代人一起淘糯米、洗红枣,包粽子、打月饼的过程浓缩成了下班之后匆忙赶去超市买几个粽子、月饼或者元宵吃一顿就算是过了节。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谈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日渐淡漠时说,如果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不知道、不了解,没有记忆、没有感情,预示的是我们深厚的文化根基的消失,文化记忆与传承的中断,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他介绍说,自己有一次在日本赶上樱花节,很多人身着民族盛装,亦歌亦酒,不亦乐乎,通过节日,日本人将本民族的文化风俗有效地传承。

    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了根,就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更不知道自己去向何方。

    有专家学者还指出,缺乏科学有序的传承制度,是召唤传统节日文化回归面临的一个障碍。最近,兴建仿古式私塾、改博士服为汉服等一些“复古”的举动在全国各地颇为盛行,甚至有少数人主张将公元纪年改为“黄帝纪年”,以此唤醒国人恢复和保留传统文化的意识。

    “传统节日文化回归势在必然。”鲜于煌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他说,传统节日也是民俗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民俗世相的一个载体,是一条维系全世界炎黄子孙情感的纽带,能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实现民族内部的心理沟通,增强中华民族的心理凝聚力与自豪感,但文化回归不能仅流于形式而缺少内涵。

    “传统节日文化回归必须是在政府引导下的回归。”王本朝认为,在挽救和保护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方面,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除了要支持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外,还有责任把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提炼出来并告知公众,正确引导公众参与传统节日活动。“只有靠全民的继承,传统文化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

    为此,不少专家在许多场合中都提出,政府应考虑通过立法把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日固定下来,首先要给人们一个过节的时间,然后应与假日经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加以发展和改造。

    专家们也在呼吁,在传统节日举办有特殊文化内涵的活动,像清明节举办放风筝比赛、拔河比赛,端午节举办赛龙舟大赛等,强化人们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这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小学的乡土教育、节日文化的教育等。总之,有关单位应想方设法,媒体也应配合宣传,努力营造一种气氛。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刘浪 吴秀萍 徐勇)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