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城市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京召开
作者:485 创建时间:2007-06-21 13:11:38

城市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京召开

    由文化部、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举办的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6月9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宣读了国务委员陈至立给研讨会发来的贺辞。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副部长仇保兴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等出席开幕式。孙家正、汪光焘和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及工商管理学教授麦克尔•斯潘塞分别做了主题演讲。


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主会场

    来自相关部委与国际组织的代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文化、文物、遗产地管理机构负责人及代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代表和有关专家学者等1500多人出席会议。

   本次大会共设12个专题,其中“城市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数名国内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就我国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和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交流与研讨。

    人类社会发展进入21世纪,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项极其浩大而复杂的文化传承工程。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迅速发展的城市文化建设使得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生存的空间。此次在北京举办的城市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就是以城市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中心议题,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数位著名专家围绕文化多样性与城市、城市空间与文化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生活、现代城市建筑形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国城市文化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80岁高龄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苏东海就《城市高速建设与遗产高速消失》这一现实而严酷的现象进行了深刻阐述,苏先生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城市建设越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的越快,这是一种客观必然。我们必须理智对待它。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化石,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活着的传统。”苏东海认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是人们对工业文化反思的结果。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当工业文化开始挤压农业文化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面临消失的危险。但到了后工业时代,对工业文化的反思让我们又重新发掘了它的价值。可以说历史热、文化热、带动了文化遗产热。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苏东海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刘托从《再塑当代中国城市建筑文化精神》角度进行了理论阐述,探讨了重塑当代中国城市建筑文化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他谈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城市面貌也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局面,不同城市的特色正在消失。因此,研究中国城市文化的战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认为人文环境的个性与特色更集中包含了城市的文化精髓,体现了城市内涵。城市文化规划核心就是不同城市在区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借鉴外来文化,扩大本民族文化外延,使这种文化不断取长补短,吸纳融合,从而通过这种文化和城市文化的规划,增强城市的文化内涵,增加城市与区域的文化特色。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盛德主持讨论,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刘托发言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邢莉女士通过多媒体形式,用鲜活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从《节日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视角探讨了节日文化在当代人类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尤其是节日文化中所体现的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的文化认同感。生动地剖析了节日的本质,产生、文化元素和节日特点。邢教授谈到节日文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集体继承下来的一种文化。节日的本质是时间属性,是一个公共表述的社会时间,是在特定的时间里人们认识和协调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这样一种集体传承的行为方式。最后针对在城市高速建设中如何保护节日文化这一重要民俗现象发表了独特的见解。

    来自北京大学的高丙中教授就《中国近世纪以来的文化空间与核心象征》这一论题进行了学理性的探讨。他认为近代以来本来中国社会是一个成熟的文明,中国人的心态是古典的,古代社会相对来说是比较平稳的,近代以来很大的变化就是着急、焦虑,列强入侵造成文化价值的缺失。所以焦虑是近代以来整个民族的心态。这个心态外在的表现是好动,还有一个偏向,一方面是要建设,同时表现的一个方面是破坏的冲动,把东西毁了。实际上是一边毁一边建设,所以在这个景观地表方面看,基本上是没有恒物,这个东西建了过段时间拆掉。像欧洲这些地方有很多几百年的风格延续下来,把他们早期建的房子和现在新建的居民的房子对比的话,没有太大的差别。而我们的社会建筑,一直处在动荡当中,反复的折腾。外在的是一个空间的问题,但是内在的是心态和价值的问题。高教授指出,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空间这样一些概念,结合我们今天社会发展的条件,对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整个国家的文化景观,在公共建筑,民宅这些东西有没有体现,能够提供新的机会和可能性。

    最后作为论坛主持人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盛德先生总结道:“城市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话题,它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渗入到城市规划、城市文化领域。这几年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是文化部门倡导,这次文化部和建设部、文物局三个部门牵头召开这样一个国际研讨会,说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他的意义有了很大的转变。最重要的是要引起广大民众的参与,社会的参与,不光是学者专家来搞这个保护,这是非常重要的。今天上午听了孙家正部长的讲话,他第一句话说:“今天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中国人感恩祖先馈赠给我们文化财富的节日”,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化遗产跟过去有很大的不同。我想起了有一个著名的环保人士廖晓义,当她看到有些人任意践踏大自然时,伤心的流泪,她觉得这些人破坏自然太没人性了,大自然养育了我们,不是我们要任意践踏它,我们要回报大自然,要保护大自然。我们对待祖国的文化遗产也应有她那样的心态,保持一种敬畏之心进行精心呵护。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这就是保护性破坏。我分析了一下,有两种情况,一是以保护为名义,打着保护的旗号申报项目,实际上做得时候完全是一种破坏。第二个出发点是善意的,因缺乏一种意识把原有景观破坏了。今后除了城市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的探讨外,还有旅游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这也是非常紧迫的问题,今后的讨论中要陆续地探讨。”

    有针对性地深入探讨我国城市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系,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首次在城市文化建设领域进行的学术讨论。此次论坛对我国在城市文化建设当中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撰稿:朱蕾,摄影:曹娟,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