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转换——2018中国工艺美术理论与批评论坛”在京召开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2018-12-29 14:13:03

图1 “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转换——2018中国工艺美术理论与批评论坛”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

2018年12月28日,“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转换——2018中国工艺美术理论与批评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技艺研究室)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五十余人参加论坛,共同就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的功能,以及如何应对社会变迁等议题展开讨论。

论坛为期一天,包括开幕式、主题演讲和嘉宾对话三个环节。在主题演讲环节,四位学者从各自学术研究视角出发,基于多年来观察、参与中国手工艺实践的深厚积淀,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图2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第一个演讲。他从宏观层面回顾了百年来中国工艺美术所经历的三次文化转型,并着重指出,1990年之后工艺美术迎来的第三次文化转型,发生在大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工艺美术从整体上转变为文化创意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双重特性。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动下,工艺美术逐渐成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践领域,突显出更多的社会文化服务功能。面对这一转型,传统手工艺行业应重视自身发展规律,回归手工艺的本位、本色发展。

图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院长李砚祖发表主题演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院长李砚祖认为,工艺美术是一个复杂体系,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传承和创新问题日益凸显。他提出传统手工艺当代转换的四个途径:一是走向艺术,或者说与艺术结合,与当代审美情趣共振;二是走向大生产,即手工艺与现代生产方式相结合,传统手工艺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走大批量生产之路;三是走向设计,与现代设计相结合,适度创新;四是走向精致,以不变应万变,传承即创新。


图4 《汉声》杂志主编黄永松发表主题演讲

《汉声》杂志主编黄永松在演讲中重点谈及了传统文化和新创意的结合问题,通过对缭绫、竹子等材质的介绍,解析了工艺美术设计与材料呈现的关系。比如一些传统织物,以及敦煌石窟壁画、塑像上相关纹样、图案的运用,不仅为今人了解传统染织技艺提供了可靠资料,也为当下中国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传统素材。他强调,在进行传统手工艺转换的过程中,应当温故而知新,学会古为今用。

图5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许平发表主题演讲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许平从实践层面探讨了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转换问题。他结合相关设计案例指出,当代工艺美术已与设计、艺术等领域并存,成为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的文化构成。应当重视和研究新时代条件下工艺美术生存姿态的调整与发展方式的变化,为之正名、正形、正业、正心,使工艺美术行业在恢复对传统的感知,恢复精良品质和优雅气质的基础之上,寻求更为清晰的发展路径。

图6 嘉宾对话环节

在下午的嘉宾对话环节,与会者就手艺人应如何应对资本市场风险,如何提高创意创新能力,如何回归工匠本位、坚持道技并重,国家应采取何种扶持措施等问题各抒己见,贡献智慧。与会专家表示,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转换,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传承、创新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传统手工艺在新时期应该走什么道路的方向性问题,也是每一位手工艺工作者需要思考、担当的新命题、新任务。

图7 会议现场

通过此次论坛的探讨,与会专家就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转换与发展达成几点共识:发展手工艺,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释放人的创造性,提高动手能力,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为全社会提供个性化、艺术化产品,满足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有助于促进年轻人自主择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有助于缓解快速社会变迁中可能出现的心理焦虑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有助于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打破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增强文化体验的魅力。只有在继承传统手工艺核心本质、要义、精髓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才能够自觉、主动、清晰地去创造当今时代手工艺新的文化形态、新的风貌和新的辉煌。  (图片:杜丽丽)

编辑:江晓雯 邓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