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学起来 传下去——“仫佬族民间刺绣工艺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侧记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宾阳 创建时间:2019-01-21 09:08:26

展览现场

  1月11日至13日,国家艺术基金“仫佬族民间刺绣工艺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成果汇报展在广西河池学院举行。项目负责人、河池学院副教授于瑞强表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让民间工艺走向学术课堂,创新人才培养是一条科学有效的路径。

  “那双绣花鞋做工细致,图案精美,太喜欢了。”河池学院学生赖连珍对展出的仫佬族刺绣惊叹不已。学服装设计的她表示,参观此次展览获得了很多专业上的启发。

  本次成果展主要展出“仫佬族民间刺绣工艺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学员精心创作的优秀作品,图案丰富多彩、寓意深远,手工更是精巧别致,集中体现了民族刺绣的多元特性与时尚魅力,吸引了众多师生和市民前来参观。

  “金秋时节,仫佬族妇女赶圩购买针头细线、蓝靛土布,回家后即动手纳鞋、刺绣,成品后或赠送意中人,或拿到市场上销售。”项目教师、广西民族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许晓明长期从事研究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她介绍,仫佬族刺绣多用在鞋面、手帕、背带和服装上。

  太阳、月亮、凤凰、麒麟、喜鹊以及花草树木等,是仫佬族刺绣常见的图案,蕴含着仫佬族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2010年,仫佬族刺绣被列入第三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

  “在这里,既可以零距离接触到仫佬族群众的真实生活,又能学到很多理论方面的知识,受益匪浅。”学员张馨予是来自云南的一位教师,她认为此次项目培训充实生动,围绕“集中培训+课后实践”的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仫佬族民间刺绣工艺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于2018年4月启动,持续了两个多月。学员们来自广西和云南、山东、新疆、北京、山西等地的民族刺绣文化区域、艺术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和相关艺术机构,均为具有较高刺绣艺术设计水平和刺绣技艺的民族工艺和创意设计等领域的从业者。

  “项目采用学校教育和师徒传承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授课专家更是兼顾理论与实践、学术与创意、产业与营销,形成立体的师资结构。”于瑞强表示,培训课程则涵盖民族学、设计学和美学等学科,期间,还安排了广西和贵州仫佬族刺绣工艺专题探究、实地调研、设计实训等环节,旨在培养一批创新意识强、设计能力突出、具有产业发展理念的刺绣创意人才。

  “通过学习,对刺绣和仫佬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 学员梁小哲是一名民间艺人,他认为,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体验,才能把民族技艺传承好。

  培训结束返岗的半年多,梁小哲创作了一系列极具民族个性的作品。其中,《苗妹的嫁衣》获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八桂天工奖”银奖、《苗族织锦女衣裙》获2018“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梁小哲被授予“柳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柳州工匠”和“柳州市优秀民间艺术家”荣誉称号,并被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聘为校外专家。

  梁小哲是项目学员的一个缩影。来自云南的张馨予创办了“予绣手创”工作室,获评云南省“教学名师”;河池本土学员、仫佬族剪纸传承人罗华清多次参加非遗进校园等公益性活动,在各高校、中小学授课,成立民间工艺技能大师工作室……返岗后,学员们纷纷开起了工作室,面向大众办起了形式多样的讲座,成为春天里的桃李,让传统民间工艺四处芬芳。

  项目学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唐家路表示,通过培训,使学员们从理论高度和传统民族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进一步认识民间刺绣技艺,对民间刺绣的传承和发展很有现实意义。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