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有一场关于“时间的赛跑”,每一天都在辽沈大地默默发生。
我们听不见发令枪响,似乎也看不到终点与尽头,漫漫路途上,唯有用“钝感”、“笨拙”、“汗水”、“泪珠”,去忘我践行,不辱使命。
是的,这是辽宁非遗人的使命。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于2005年全面实施,至2015年非遗保护十年之际,文化部(现为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自那时起,辽宁全面启动抢救性记录工作。
困难比预想的还多:缺少学术专员、采录时间历时较长、外聘技术团队的不确定因素、拍摄过程中传承人去世等突发问题……
困难再多,难关依然要过!回望四年多来辽宁抢救性记录的丰硕成果,致敬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可以稍感欣慰地说:用行动践行使命,以品质映照初心,争分夺秒,不负时代。
导向关:事关成败的“牛鼻子”,谁来抓?
工作目标早已确定:“完成一部片子,即结项一个项目”。可如何界定项目的成败,首要的标准,便是导向关。这是政治站位的高度,也是情怀理想的归处。
谁来主抓这个“牛鼻子”?
辽宁省非遗保护中心全面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和过程监管,确保项目实施“起点准确、方向正确、终点明确”。按照文化部《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辽宁的实际情况,组建了由省中心业务骨干任项目负责人、专业摄制团队为拍摄班底、专家全程参与的工作团队,深入开展调研、走访等前期筹备工作,根据摸底掌握的情况,初步拟定工作方案,在此基础上,召开专题论证会,研究确定工作实施方案,按照“试点先行、全面铺开”的两步走计划,组织工作开展。
2016年1月6日,辽宁省非遗保护中心召开内部研讨会
我省的第一个试点项目是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汪秀霞,从2016年2月3日(农历腊月二十五)到2018年4月21日,共开展六次实地采录工作,期间经历了传承人身体不适、住院等一系列困难,最终用时两年时间,顺利完成了第一个试点项目。虽然在推进试点项目的过程中,用时比较长,但我们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工作经验,为辽宁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试点先行外,我们还坚持对阶段性工作进行全面总结,针对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及时调工作计划。比如,我们在前期试点项目实施阶段,曾与南方一家知名公司合作,但由于该公司承接了全国大部分省市的收录任务,人员、设备配备投入不够,导致项目质量有所下降,在我们多次提出整改要求无果的情况下,与合作公司达成解约共识,重新选择技术过硬、认真负责、有情怀的制作团队合作,保证抢救性记录工作的成果按进度、高标准提交。
2018年度抢救性记录工作论证会
另外,我们还组织了多期业务培训,深入学习领会国家关于抢救性记录工作的文件精神和规范要求,同时也邀请专家答疑解惑,从而保证项目实施不盲目跟风、不片面抢速度、不走弯路,每个环节都能严格按要求、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学术关:不容有失的“度量衡”,谁坐镇?
传承人,是面壁躬身的隐世高手,与这些高手过招、对话、碰撞的人,来不得半点马虎。
辽宁非遗事业,既有幸拥有数量可观的传承人群体,更有幸拥有全国顶尖的学术专家阵容。这是非遗语境下的“王牌对王牌”,遇强更强,保证抢救性记录的准确、调性、品质。
辽宁已经获批的24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涉及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等各个门类,学科门类庞杂,专业性强。对此,我们在全省范围进行了筛查,将辽宁大学教授江帆、民俗学者王光、沈阳音乐学院教授李瑞林、杨久盛,辽宁省艺术研究所李威等24名在相关领域理论基础雄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且拥有丰富田野经验的专家学者,吸纳进专家组,并颁发正式聘书,邀请其全程参与抢救性记录工作。
2016年10月27日,采录组邀请专家先期调研洪振仁
比如,剪纸类项目学术专员王光老师,凭借多年的研究经验和对传承人的深刻了解,身肩数职,不仅出任口述史的访谈者,还对现场拍摄给予全程的专业指导,及时指出拍摄过程中的摆拍、穿帮镜头等问题,对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汪秀霞的文献片拍摄给予了莫大的帮助。
再如,民间文学类项目学术专员江帆教授,在拍摄过程中为了更真实的记录古渔雁的生产、生活状态,跟着工作组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到海边、船厂蹲守,甚至不顾晕船及海上风浪的危险,随渔船出海拍摄。
2016年11月1日,采录组邀请学术专员江帆先期调研刘永芹
还有曲艺类项目学术专员郝赫先生,分享了大量自己在曲艺研究方面的成果积累,帮助我们在记录的过程中挖掘了很多单田芳、田连元、刘兰芳等著名评书艺术家不为人知的工作和生活细节,使记录成果更生动、详细和全面。
2018年学术专员郝赫准备访谈单田芳先生
2016年2月20日,采录组赴河南马街书会拍摄刘兰芳先生
年过八旬的民间舞教育专家李瑞林教授,多次跟随拍摄团队赶赴现场,亲力亲为,亲自上跷与海城高跷传承人切磋技艺、回忆当年,接下来又赶赴桓仁,与乞粒舞者相邀欢饮、纵情舞蹈。
2017年4月,沈阳音乐学院教授李瑞林与盖州高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新惠讨论访谈提纲
这些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不顾年迈,不计劳苦,淡泊名利,严谨负责,全程把关。
学术专员李威与凌源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景春讨论采访提纲
除了“不虚置专家”,“让专家在最精准的地方闪光发亮”,辽宁的抢救性记录还有一个做法值得点赞。那就是我们还积极与北京及国内其他地区非遗专家建立良好的联系,主动求教、细心学习,提升工作过程中的学术含量,充分发挥智囊作用,确保在理论的深度、价值的高度上把好学术关。这种省内省外专家一起参与的做法也得到国家有关领导和验收部门的充分肯定。
质量关:坚持传承人的主体地位,看成果!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工作的核心地位、主体地位,是辽宁抢救性记录工作获得成功的关键。
在工作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不忘服务传承人的初心,坚持“走下去沟通、面对面交流”的工作原则,在全面收录前,让传承人充分了解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充分了解传承人的意愿,充分听取传承人及相关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以传承人的工作、生活为中心轴线,部署工作、安排实施。通过真诚的沟通,让传承人形成“被尊重、被重视、被保护”的认知,从而拉近与传承人的距离,激发传承人参与抢救性记录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奠定基础。
充分的尊重和积极有效的沟通,使得我省抢救性记录工作得到广大传承人的大力支持。已经92岁高龄的唐派京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仲博,将自己多年来所掌握的技艺、所思、所想、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表现出了高尚艺德艺品。
2016年3月11日,采录组调研周仲博
满族民间故事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爱新觉罗·庆凯,在靠着吸氧机维持生命的最后阶段,仍坚持“配合省非遗中心的工作”。
每天都在吸氧、打点滴的爱新觉罗·庆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积极配合抢救性记录工作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和田连元两位先生,放下繁忙的工作,抽出宝贵的时间参与到记录工作中,并无私的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图文声像资料。
2018年4月拍摄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第四次口述访谈
2016年1月22日,采录组在本溪拍摄田连元先生
还有已经去世的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在离世前不顾病体,积极参配合拍摄,留下了宝贵而权威的5个小时口述资料,这也是单田芳先生生前的最后影像。
2018年学术专员郝赫访谈单田芳先生
抢救性记录工作在辽宁已经持续四年时间。这四年,我省24名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已全面开展,我们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躬耕不辍,保质保量完成了抢救性记录工作预期,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已经分两批次提交了16个项目成果,累计音视频资料近400个小时、图片6万余张、传承人口述史文字稿360余万字,全部一次性通国家过验收。其中刘则亭、汪秀霞、刘景春三项成果受到文旅部有关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认可,被评为全国优秀项目,并受邀参加国家图书馆展映以及(浙江)象山非遗影片展。
2017年采录小组在海边拍摄刘则亭
在深入推进抢救性记录工作的同时,我们积极开掘媒体的宣传优势,广泛借助新华社、中国文化报、辽宁日报、《今日辽宁》等中央和省内主流媒体的传播平台,刊发抢救性工作的纪实性、成果类报道30余篇,尤其是新华社日文版推出的“无形文化财”保护工作介绍,一度将我省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展现在国际舞台。这些范围广、层面高的宣传报道,全面提高我省抢救性记录工作的影响力,扩大了工作成果的社会共享。
“且燃微光映苍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征程正未有穷期,不待扬鞭自奋蹄”,在抢救性记录的道路上、在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业中,只争朝夕,砥砺奋进,才不负岁月与初心。
以抢救性记录丰硕成果致敬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征尘未洗,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