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非遗+旅游”:形“融”意“合”,协同并进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云希 凉山杰 古谣 冬沙 创建时间:2019-06-05 09:16:00

编者按: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各地在持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基础上,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加大了对非遗资源的挖掘和阐发力度,努力找准非遗和旅游工作相结合的最大公约数与最佳连接点,为旅游发展注入了更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了新引擎、新动力。现刊载部分地区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以飨读者。

郧西七夕文化旅游节:从“天上”到“民间”


郧西七夕习俗传承人马平珍向姑娘们传授手工刺绣技艺   (摄影:杨洪霞

郧西县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是古漕运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非遗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自2009年以来,当地依托“郧西七夕”这一传统节俗,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持续攀升。2018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754.8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7亿元。

早在唐宋时期,郧西就产生了由天河、织女洞等自然景观而演绎的牛郎织女七夕神话传说故事。“请七姐”是当地七夕习俗的主要仪式,它通过“请”“问”“送”3个环节,把以织女为代表的女神请下凡间,向她们问年成、占祸福、求婚姻、乞巧等。

深入挖掘七夕文化内涵是当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重要措施。为加强七夕文化的保护传承,当地政府首先制定出台了《郧西县天河七夕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组建专业队伍对县内七夕民俗文化进行了大普查。同时,还组建成立了天河七夕文化传承中心,专门开展七夕文化演艺活动。此外,当地还立足山水空间布局,把七夕文化深度融合到市政建设中,建成了富含七夕文化元素的鹊桥、祈福桥、双飞桥等各种桥梁29座。

从2009年到2018年,从政府操办到市场承办,如今的郧西七夕文化旅游节已变为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文化旅游盛会,包括地方文艺展演、集体婚礼、旅游招商推介、绣娘大赛、祈福乞巧等系列活动,拉动了郧西文化旅游经济,形成具有郧西特色的民俗节会品牌。

去年,围绕“天上七夕·人间郧西”主题,当地把活动办在“一江两河”7个乡镇的山川田野,让节庆回归民间,让更广地域的群众能够切身感受并直接获得节会活动所带来的发展成果。在短短半个月时间里,组织开展了天河漂流、爱情马拉松、旅游推介会、经贸洽谈会等七大主题活动和文化旅游商品大赛等12项配套活动。这些活动没有宏大场面,却迎来了纷至沓来的游客。活动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42.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9亿元,农户参与节会活动17.2万人次,实现农特产品销售收入4171.9万元。

在天河漂流和横渡汉江游泳活动中,现场320余户群众(含151户贫困户)参与小餐饮、小旅社等经营活动,实现经营收入15万余元。在金钱河钓鱼大赛活动上,举办方组织贫困户举办农特产品展销会,油橄榄、白茶、藤编等农特产品受到游客青睐,销售收入达3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100万元。

自举办七夕文化旅游节活动以来,郧西文化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持续攀升。随着外地游客的纷至沓来,当地借助七夕文化“火种”,持续放大旅游效应,近年来成功创建A级景区9家,发展星级旅游饭店8家,创建“湖北旅游名村”和“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各1家,创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省级卫生示范旅游景区”各2家。旅游商品开发成果丰硕,七夕绣花枕和真武酒业口杯酒分别获“十堰礼道”大赛铜奖和优秀奖,建设旅游购物特色商城4个。2014年、2015年,当地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县”,2018年获评全省唯一的“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名县”称号,被省政府授予“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

彝族火把节照亮大凉山


火把节上赛马的汉子   摄影:(钟玉成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近年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委、州政府基于对凉山文化资源的正确认知,提出了“让火把照亮大凉山”的口号,通过举办规模空前的彝族火把节,让世界认识了凉山。火把节已成为当地展示地方文化资源的窗口、拉动经济的强力引擎。

凉山州从1994年开始就精心打造彝族火把节,目前已成功举办了7届。除了西昌主会场外,还有昭觉谷克德、普格螺髻山、布拖拖觉镇等分会场。凉山州遵循传统举办祭祀、文艺体育、社会交往、产品交流等各类活动,以原生态的节日文化形态吸引着八方游客。

去年,凉山彝族传统火把节在昭觉县谷克德隆重举行,除迎火仪式等主题活动外,还举办了2018中国环四川(昭觉谷克德)国际自行车联赛、非遗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在西昌的洛古波、大箐乡、四合乡3个分会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火把节狂欢夜。开幕式当晚,逾6万人参加了谷克德狂欢活动,超过31万人参加了洛古波、大箐乡、四合乡分会场的狂欢夜活动。火把节期间,全州共接待游客379.32万人次,同比增长3.67%,其中过夜游客80.11万人次、一日游游客299.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34亿元,同比增长26.88%。

彝族火把节具有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聚合了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彝族口弦音乐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及朵乐荷歌舞、彝族赛马习俗等诸多省、州、县级非遗项目。火把节作为彝族传统音乐、舞蹈、诗歌、饮食、服饰等文化要素的载体,既包含斗牛、赛马、斗羊等传统体育赛事,也有彝族口弦音乐、木叶吹奏等传统娱乐活动,这为旅游的“差异化体验”提供了无限可能。

纵观这几年火把节举办的成绩,应该说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火把节已成为文旅融和的重要结合点,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特点在这里得到呈现。与此同时,由于广大民众的踊跃参与,彝族火把节也获得了崭新澎湃、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彝族火把节作为一个响亮的民族节庆品牌,在每年为凉山州带来丰厚旅游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贫困群众的就业增收。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连续出台文件,大力推进非遗扶贫,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凉山州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工艺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将其作为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先后设立了昭觉县薇穆嘎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布拖县彝族手工银饰一条街等9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凉山古夷彝秀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绣娘160人,其中56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众多绣娘“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贾佳彝族传统服饰生产有限公司遍布全州的200余名签约绣娘中也有60余名贫困群众,公司目前的固定资产已达2000万元……

文旅相融,让古窑景区重焕新生


景德镇古窑景区内的老艺人展示手工施釉技艺  (摄影:古谣

江西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以下简称“古窑”),是全国首个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和“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近年来,古窑一手抓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景区的创建和持续提升,一手抓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走出了一条文旅相融、互相促进的新路子。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工业文化生态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建立在生产协作关系之上的人文信息,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蕴含了中国人敬畏天地、天人合一,与自然世界和谐共生的伟大哲学思想。其行业分工之细、专业化强度之高是其他手工行业所无法比拟的,最核心的工艺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五项工序。

砌筑营造和修补制瓷窑炉,景德镇瓷业俗称为“挛窑”,这是一种专门的技艺。景德镇传统窑炉的形制体量、结构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都有一定的讲究,代表了世界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最高科技水平,是景德镇窑工千百年劳动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为传承展现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古窑重建了传统制瓷作坊,重现拉坯、利坯、施釉、绘画,以及挛窑、满窑、烧窑等工序。老艺人在这里手把手带徒弟、传技艺,并将手工制瓷真切地展现在游客面前,游客也可以在坯房亲自体验绘画施釉,定制个性瓷器,手工制瓷技艺在这里实现了活态展现和传承。

与此同时,该景区还通过复烧古老瓷窑,打响了品牌。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的清代镇窑,是景德镇清代蛋形柴窑的唯一遗存,1995年停烧后沉寂多年。2009年,景区重新修复镇窑窑炉,并点火复烧,获得成功,以“世界上最大的柴烧瓷窑”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2013年,清代镇窑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景区又复烧了距今600多年的元代馒头窑以及宋代的龙窑和明清时期的青窑、龙缸窑、风火窑、色窑、爁熿窑、匣窑6种御用瓷窑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传承与复烧工作的成功,得益于古窑聚集了一批专业的研究人员和200多位传承人,他们在传承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和瓷窑作坊营造技艺、促进文旅相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举措促进了陶瓷文化资源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胆采用重建复烧的方式,让一座座古柴窑穿越历史的时空,复活在人们的眼前;景区的现场演示活动,让一批老艺人得以走出家门,使得挛窑、把桩、拉坯等传统手工制瓷技艺重新焕发活力。

景区没有止步于此,不断在“游”字上做文章。为了更好地推广景德镇丰富而独特的陶瓷文化遗存和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古窑因地制宜地推进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创造性地为传统文化换上神秘又有趣的“外衣”,让全世界各地的研学团队在这里体验观赏手工制瓷技艺及传统窑炉展示。陶艺融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趣味性、体验性于一体,既能让学生了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陶瓷文化,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匠精神和创新创造意识。古窑为研学团队提供了一流的一站式服务,如今已有大量研学团到访古窑。

东沙古渔镇:两万人小镇迎来20万游客


东沙古渔镇渔家千人宴上渔嫂在表演   (摄影:岱保

东沙古渔镇位于浙江岱山岛西北端,史称“东沙角”。清康熙年间,每逢鱼汛各地渔船便会聚集东沙,船以千计,人达数万。悠久的历史为小镇积淀了独具海洋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和宗教文化。近年来,当地依托这些丰厚的文化资源,全力打造非遗旅游景区,不但让渔民号子等非遗项目重新获得了生存的土壤,也进一步拉动了旅游,使这个人口不到两万的小镇年接待游客量达20多万人次。

目前,镇域内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8项,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国家3A级景区1处,有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等多家文化主题展示场馆。2014年古镇被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5年又入选由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旅游局公布的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非遗主题实验小镇。为了加快非遗旅游景区建设,当地在推进非遗展演常态化、非遗店铺一体化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非遗展演常态化。自2016年以来,每年7月至10月,每逢双休日及重大节假日,东沙古渔镇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展演活动,既有布袋木偶戏的公益演出,也有民间魔术表演,既有剪纸、渔民画的技艺展示,也有渔嫂织网等项目的互动体验。全年展示35天70场次,参与人员4000余人次,投入经费30余万元。

非遗店铺一体化。2017年,当地在非遗一条街开设了盐雕、渔绳结、布袋木偶戏等6家与非遗项目相关的店铺,邀请传承人、手工艺人进行现场展示、展演和展销,游客也可以参与体验互动。这些店铺将展示性、体验性和经济性集于一体,进一步增强了古镇的文化内涵。

主题活动特色化。每年7月14日是古镇上最热闹的一天,东沙弄堂节、渔家千人宴等活动如期在这里拉开序幕。渔民开洋、谢洋节是岱山岛的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在每年的休渔期,渔民都要举行祭海谢龙王仪式,以表达感恩之心,并置办“谢龙水酒”全村同庆。昔日“谢龙水酒”已发展成为今日古镇弄堂里声名远播的渔家千人宴。弄堂是古镇最有特色的建筑形态,人们在弄堂里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东沙镇弄堂节已走过9个年头,从第三届开始,非遗展示成为这一节日的核心主题。

非遗联展品牌化。2017年、2018年,小镇邀请舟山、金华、丽水、宁波等市县加盟,成功举办了两届东沙弄堂节暨非遗大联展活动,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都逐年递增,民众参与度更是空前高涨,活动举办当天游客数量即达3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20余万元。

当地政府认为,传统节庆活动在结合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找准文旅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往往能推动更多的传统技艺、民间艺人进入旅游市场,两届东沙非遗大联展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此外,还要放开思路,加大传统文化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这也是推动非遗旅游景区发展的一个抓手。目前当地已成功研发出岱山渔民画精品包装、鱼骨塑画等10余种独具岱山印记的文化衍生品,以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人才培养也是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这几年,小镇在非遗保护传承过程中不断发现乡村人才,建立传承队伍,鼓励具有较好基础的青年一代主动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以提升乡村文明素养,实现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

从非遗一条街的技艺传承到节庆活动中的非遗展演,从非遗产品的开发到非遗保护理念的传递,一张张乡村“非遗网”,带给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体验,也让当地真切品味到非遗在百姓生活中的传与承。小镇成了展示文化的绝佳舞台和承载各类旅游产品的最佳场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停留在口口相传、师徒相承上,更通过旅游、文化产业的途径,体现了时代性,从而更富有生命力。

编辑:chen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