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文化和旅游部“非遗+扶贫”工作要求,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帮助江苏对口帮扶省份的非遗项目带头人增强创业创新能力。9 月16 至21 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南京晨光1865 文化创意产业园举办了“传承工艺匠心扶智”—2019 年江苏省对口帮扶非遗创意研修班。来自贵州、陕西、青海三省40 名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现场教学、互动展示、创作交流、参观考察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一、精研扶贫要求,把非遗扶智的责任扛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和全国基层非遗扶贫培训班要求,积极响应对口帮扶号召,自觉融入大局,勇于担当责任,从战略高度和政治高度认识对口帮扶的重要性,将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精心筹划、精心准备、精心组织。强化领导,成立了以分管厅长、非遗处相关负责人参加的对口帮扶领导小组,并及时与党委部门的帮扶要求跟进对接,明确帮扶的重点地区和方向。明晰计划,在认真总结2018 年在苏州举办的非遗扶贫班经验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对口帮扶计划。在安排工作时,反复研究细化培训方案,要求每年一台阶、年年有进展。落实保障,将非遗扶贫经费纳入年度专项预算,把经费用在帮扶的“刀刃”上。
二、精准对接需求,把对口帮扶的重点显出来
非遗助力精准扶贫不仅要把贫困地区的传承人请过来研学,更要帮到关键处、扶到根子上。为高质量做好培训任务,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一方面选取本省底蕴深厚、教学力量雄厚的织绣类项目作为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的突破口,抓紧筹备;另一方面,积极协调贵州、陕西、青海三省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认真遴选推荐学员,重点安排当地非遗项目的带头人、传承人以及当地受过高等教育、思路开阔的年轻传承群体作为培训的主体,这三种情形占到学员的85%,授人以“渔”,扶贫扶智,力求通过培训班的辐射带动效应,让学员把研修成果尽快地带回当地,从而起到培训一个带动一片的作用。与以往依托院校培训的方式不同,这次培训尝试政府、协会、企业三方合作模式,由文创产业经验丰富、文创企业众多、市场开发运营成效显著的江苏省文化产业协会和1865 创意产业园具体组织实施,为学员提供跨界交流、跨界融合、换位思考的学习平台。
三、精细设计课程,把创意创新的思路打开来
着眼推动非遗与当代生活和当代受众的审美需求相互衔接,让非遗相关文创产品更好地对接市场、产生效益。在课程安排上,安排专门从事非遗相关文创产品开发的企业参与课程设计,从非遗从业者的自身需求角度,安排了时尚设计与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化运营以及商业模式营销实践等当前非遗从业者亟需的课程,8 位授课老师辛勤备课、全身投入,受到了学员好评;在授课形式上,除理论类课程外,还安排了实践类学习走访交流内容,课堂延展到秦淮灯彩的非遗传承与创新、科举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南京民俗馆展陈的相关非遗项目演变及南京博物院的文创产品设计等内容,共组织参观博物馆4 家,文创单位3 家,非遗传承人工作室8 家,培训期间,组织学员围绕“新时代的非遗坚守、传承与创新”主题开展论坛交流,加深了学员对非遗传承创新的思考与感悟。
四、精彩联通未来,把携手共进的步子迈起来
培训承办单位以此次非遗创意研修班为契机,研究构建“非遗+扶贫”的长效机制,在培训后期,专题召开座谈会,建立了对口帮扶省份非遗传承人和授课专家的沟通联络平台,将项目需求、市场容量、创意方向等纳入调研课题,适时安排专家回访调研。探索建立了政府作为监督方,协会、企业作为执行与资源整合方,授课专家为项目带头人、学员为项目参与人的落地工作机制,激活传承基因,激发生产动力,真正让非遗在扶贫领域发挥效力。培训期间,还创新性举办了“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创意作品交流展,出自研修班学员之手的50 余件作品和江苏织绣精品竞相展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织绣作品,让学员思路更加开阔,进一步激发了创意、挖掘了灵感。新颖互动的培训形式也吸引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学习强国”、人民日报海外版、南京日报、扬子晚报等纷纷转载报道,微信公众号阅读量达到10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