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首发式晚会暨 理论研讨会在广州举办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王馗 创建时间:2019-12-05 14:19:00

图1 “此物最相思——《粤剧表演艺术大全》首发式”暨理论研讨会现场

在粤港澳地区迎来第16个“粤剧日”之际,为纪念粤剧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周年,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共同主办的“此物最相思——《粤剧表演艺术大全》首发式”暨理论研讨会,于2019年11月23日至24日在广州举办。

11月23日晚,“此物最相思——《粤剧表演艺术大全》首发式”晚会在广州大剧院举行。在晚会开幕式上,广东省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咏虹致辞,向岭南文化瑰宝粤剧取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果表示热烈的祝贺。她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知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我们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代表岭南文化提供了沃土。2018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亲临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票友亲切交流,关心粤剧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殷殷嘱托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强调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十分重要,传统和现代要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对守正创新、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精出彩提供了根本。2019年是粤、港、澳三地联合推动粤剧成功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周年,市委市政府计划实施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工作方案,启动振兴和传播粤剧十大行动,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投入力度。新时代文化工作任重道远,用广州实践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更是广州的使命和担当。广州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的突出优势,聚合粤、港、澳三地文化艺术专家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力量,不断引导持续高端文化艺术要素,努力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图2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首发式现场

与会嘉宾在致辞中指出,在粤剧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过程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粤、港、澳三地文化主管部门,共同在文化和旅游部的统筹指导下,付出了重要的努力,做出了成功的示范。粤剧申遗与保护作为一个关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事件,深刻地体现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这是京、粤、港、澳四地戏曲界、理论界深度合作的成功实践,是中国非遗保护工作探索中国模式的重要实践。在粤剧成功申遗10年时间里,粤剧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下,取得了诸多重要的成绩。特别是粤、港、澳三地对粤剧的扶持力度不断提升,2017年5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用地方法规的形式,让粤剧保护进入良性的、长效的、可持续的政策扶持进程中。在实践过程中,粤剧的保护广泛波及到粤剧流播区,包括申遗时缺席的广西在积极推进粤剧在内的戏曲保护工作,粤、桂、港、澳作为粤剧传承发展的核心区域,在传承粤剧工作上更趋务实全面。《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正式面世,这是遍及海内外的粤剧人用集体的力量,对活态的粤剧艺术进行的最全面、最精准的记录。这部著作将庞大的粤剧艺术遗产在记录整理与传承创造中,进一步弘扬推广,为中国戏曲的遗产保护与现代创造做了最好的示范,这正体现了粤剧作为人类遗产,在彰显文化多样性方面所具有的引领性的文化价值。这个工程的推进进一步证明:将世代相传的粤剧艺术不断地进行再创造,让粤剧艺术命脉在时代变化中始终保持根脉旺盛、精神不绝,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推进戏曲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更是粤剧界为中国戏曲的持续辉煌做出的重要成果,值得珍视、值得推广。

图3 首发式晚会现场表演

首发式上同时举行了赠书环节,主办方向京、粤、港、澳等海内外多家单位赠送了《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第一卷。晚会上,来自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院、佛山粤剧院、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深圳粤剧团,以及香港、澳门、珠海等地的200多名粤剧名家和新秀汇聚一堂,其中有16位梅花奖得主,25位一级演员,还有50多位青年武打演员同台献艺,集中展示了传统例戏、流派唱腔、唱念做打规范、南派功法绝技以及相关代表性剧目片段,全面展示了粤剧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活力,这也是《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所涉艺术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以多种艺术手段呈现《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丰厚内容,彰显传统粤剧的鲜明特色和文化价值,展示当代粤剧人的敬业精神、团结风气和艺术光彩。

图4 首发式晚会现场表演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是在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由粤、桂、港、澳以及海内外粤剧界共同合作推进的粤剧艺术保护的重大文化工程。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考察,亲临位于广州荔湾区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提出要“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给了粤剧人莫大的鼓舞,经过两年多精心的策划组织和挖掘整理,《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做打卷”业已完成出版。目前,《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做打卷”共完成了308套表演程式,摄制了400多分钟视频,撰写了300多条辞条,选用了661帧图片,该书的出版获得了中国戏曲界的高度关注和好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把这一文化工程誉为“传承活态艺术遗产的文化壮举”。他在为《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撰写的序文中指出:“这是一个记录工程,能够留传于粤人记忆中的粤剧艺术遗产将尽可能地得到修复还原,并在当代技术手段的辅助下完成全面记录;这是一个学术工程,粤剧艺术体系中的范式内容都经过粤剧资深艺术家们共同商定,最终以规范化的舞台表演和文字记录样式实现精准整理;这是一个艺术工程,项目的传承者们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将存之于记忆、得之于前辈的表演艺术经验,注入活跃于当代舞台的中青年艺术家们身上,实现活态传承。”

11月24日上午9时,粤剧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讨会在粤剧艺术博物馆举行。《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委会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剧协、中国戏曲学会、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中国戏曲学院、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包括龚和德、马也、赵景勃、王馗、赓续华、黎继德、罗松、朱飞跃,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粤剧研究人士,如阮兆辉、康保成、余勇、梁郁南、何笃忠、罗铭恩等。研讨会围绕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美学特征、粤剧表演艺术的鲜明特色和流派传承、如何看待戏曲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关系等议题进行。在研讨会上,《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主编、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介绍了该部著作的编撰过程。她指出,在粤剧申遗后,粤剧的传承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粤剧学校连一本完整的教科书也找不到,以前留下的东西很少”,粤剧表演一直以来都是靠口传身授,如果没有表演标准,就会导致不规范,很多古老的技艺甚至慢慢地就消失了,后学者再想学的时候找不到范本。特别是当前戏曲创作发展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固化剧种自身的特点,在交流中很容易被异化、同化。该项工程得到了广州市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政府对这个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整个粤剧界对自身的艺术传统予以高度重视,“地不分粤港澳,人不分海内外”,项目是一呼百应,到目前为止有上千人参与进来,凝聚了海内外粤剧界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心血。在挖掘整理和拍摄过程中,很多老艺术家,包括90多岁的前辈,不分名角大腕,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这份工作中,不计得失。所有名家都无私地把自己的表演技艺、窍门传授给下一代,而青年一代在传承中不断地夯实功力,提升技艺。一部《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编撰实际也成为粤剧界成功的传承实践。

图5 首发式晚会现场表演

与会专家在会议上对《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编撰给予高度评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龚和德认为,该书对于粤剧艺术给予了权威性的概括,深化了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探索。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认为该书是“捧在手上的粤剧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认为该书展现了粤剧人的“志气”、粤剧艺术体系的“底气”和粤剧可持续发展的“锐气”“朝气”。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认为粤剧所具有的“非遗”“地方剧种”“戏剧”三个文化身份,让粤剧成为中国文化的“乡愁、乡梦、乡魂、乡情”。何笃忠在介绍该书具体的编撰工作时,强调粤剧艺术整理“要像挖掘出土文物一样来挖掘保护粤剧表演艺术”,该书实现了对粤剧“史料性、学术性、适用性、观赏性”的整理。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委会名誉主任、原广州市市长黎子流在总结发言中强调,该著作的问世是岭南及粤剧传承地区期待已久的事情,该书通过规范化的整理,成为粤剧界完整的艺术教材,集图、文、音、像为一体,让粤剧传承、保护、研究、创作拥有了基础的艺术资源,要深入用好这部《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持续推进粤剧艺术的传承发展。该书的编撰整理和出版发行深刻地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的要求。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委会主任陈建华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粤剧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喜忧参半,如何深刻地认识、理解“遗产”二字所包含的实践精神,这是摆在粤剧界乃至戏曲界面前的重要时代课题。从基本的观众群体结构和数量来看,振兴粤剧、筑牢观众和社会基础时不我待!几十年来,岭南各界对粤剧的工作实践始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戏曲工作同频共振,同时也拓展出独特的岭南经验,《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陆续出版,将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戏曲艺术的又一丰硕成果,意义重大。他用一首《调寄【忆江南】》高度赞赏了粤剧界“八和精神扬”的共同努力。(文字:王馗;图片:王馗,部分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编辑: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