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精准扶贫,协同发展
——2019上海大学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传承人对话论坛举行
来源:"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19-12-10 09:48:00


2019年11月30日上午,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承办的“2019上海大学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传承人对话论坛”在上海世博展览馆6号会议室举办。

论坛以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宗旨,促进非遗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传承人更好的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论坛的主题为“精准扶贫,协同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嘉宾分享和探讨了非遗跨界设计案例结合、非遗品牌建设、文旅融合、非遗如何与电商结合等与非遗创新性转化、如何活态传承走进现代生活相关的议题。共分为非遗传承人发言、设计师及品牌企业代表发言、跨界交流对话、区域合作对话四部分。

论坛现场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发展处副处长岳青,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发展处二级调研员张志云,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副调研员赵海蓉,遵义市文化馆馆长赵家林,遵义市文体旅游局公共文化科非遗干部郑凤云,遵义赤水市文体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姚星富,遵义市赤水市文化馆馆长吴远伟,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处长胡恩同,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副处长葛永铭,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主任科员张昕,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营总监章莉莉,以及来自贵州遵义的传承人、全国各地的非遗专家、跨界设计师、品牌机构代表、高校教师、旅游行业专家,共计5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

论坛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教授主持。汪院长对各位领导的支持表示感谢,并欢迎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自2015年非遗研培计划动员大会发展到今天轰轰烈烈局面已有四年,目前高等院校的学术研究支持、社会的持续关注共同推动非遗走入现代生活。从连续举办的五届手造博览会,也可以看到人们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热衷。近几年国家支持、院校参与、政府助推,商业模式的加入助力非遗走入平民百姓的生活。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营总监章莉莉汇报了上海大学传统工艺工作站发展情况。重点汇报了2018年至今工作站重点聚焦上海对口扶贫贵州遵义,围绕赤水竹编、赤水竹雕、遵义藤编等项目展开的对口帮扶工作:一是为遵义地区提供非遗研培机会,注重人才培养;二是发挥上海平台优势,促进设计师及品牌与非遗合作助力扶贫,上海美院四次回访赤水进行调研考察工作;三是帮扶销售,推动区域整体发展,建立非遗扶贫销售点、与非遗老字号合作等,尝试新的传播和销售方式。上海大学传统工艺工作站将继续探索,寻找新时代下非遗活态传承的方法和路径,期待在座的各位领导和来宾们的真知灼见。

非遗传承人发言

马毅分享了在2018研培计划学习之后,开始做非遗技艺进校园、进社区的活动案例。最后他讲述了与上海凤凰自行车合作参展进博会的感受,表示通过与优秀企业跨界合作,可以碰撞出符合市场的作品,推动非遗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刘弘分享此次与马老师合作的感受,表示非遗为现代产品设计带来了新的创新点,为企业在新时代创新发展中带来无穷的资源。相信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的共同摸索,会为今后企业的产品设计带来新的思路。

卢华英介绍了竹雕技艺及她的作品;赤水复兴万寿宫修复经历;培养了12个徒弟、负责竹编培训技艺等传承事迹。通过事迹的讲述,她向大家传达了自身实践体会: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人才的培养是最好的传承。

牟小燕分享了自己竹编深厚感情的心路历程、参与的公益活动等,在讲到竹编带来的变化,特别提到了一位70岁老师学习竹编的过程。她非常感谢领导、上海美院、设计师的帮助, 并承诺会继续带领本地留守妇女、失业人群、困难人员从事竹编行业,让赤水竹编能够传承下去。

设计师及品牌企业代表发言

陈文叙述了2017-2019与PACC合作的过程,以及关于赤水竹编跨界合作的心得。谈论到自己只是“搬运工”,把商业设计领域最新的想法、动态、玩法带到非遗圈里。对于打造“非遗爆款”,提了两个方案:第一,设计管理方法+非遗传承;第二,传承有人才,人才的传承首先要找到方法,用商业模式设计思维设计非遗产品。另外在非遗跨界产品设计的思路与落地表述了一些方向与思路。

徐军分享了上海家化的发展历史、企业内部产品设计概念等。以佰草集包装运用中国传统工艺的案例阐述了如何做好产品设计的方向与思路。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优质文化基因是非常好的元素,希望从产品设计到品牌设计都能够形成具有中国风格、韵味的产品。

欧阳倚玲通过案例介绍了上海制皂百年国企的坚守与执着,并从企业的角度分享了关于老字号与非遗完美结合的三点思考:第一魂,怎么从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等结合;第二久,合作的是想法;第三新,要有创新意识。

周爱华从文旅角度以“赤水河的春天”合作案例讲述了精准扶贫、协同发展的三点想法:协同创新、打造平台连接创意与非遗、打造文旅IP。最后她分享了三点建议:第一,赤水IP打造是完整的工程;第二,精准扶贫贵在坚持;第三,应建立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

跨界交流对话

高斌以工作一直在思考的话题出发,非遗怎么传承?景德镇陶瓷传承提出了八个字“传承经典,设计未来”。他表示从保护的角度来讲,非遗一定要去传承,尤其是传承经典,要回头看过去走过来的路才能从中找到发展规律及合理性。从发展的角度,协同发展、跨界融合,非遗未来发展确实要引入商业模式,市场买单是持续让手工艺活下去的王道。

郑弘瑜围绕着“非遗产品”能否进入上海旅游景区给出了答案:第一,第一非遗作品是否是满足市场的商品;第二,上海到底有没有市场需求。又提出了三条措施:第一需要加大宣传;第二引入市场主体;第三,可注册品牌、要按照市场经济形成循环。

王俣涵以与清华大学年画项目合作案例,分享了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用互联网思维帮助非遗创新、发展,最终产生销售。他表示非遗技艺是非常受欢迎的,希望能够共同努力把拥有传统非遗技艺的产品创新出来,做一些改变、创新和延展。

在了解到上海大学近年来跨界创新、精准扶贫的成绩,以及今天论坛传承人、设计师、机构耳目一新的观点,李建华副院长表示广西也十分需要。希望在座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把视野关注一下广西,增强与广西非遗的跨界合作。

区域合作对话

赵家林馆长分享了遵义的非遗项目、生态地域文化,并介绍签署上海对口帮扶遵义协议之后所作的工作。他表示上海大学专门为遵义开设的研修班,对于传承人的设计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提到上海进博会马毅老师与上海凤凰自行车跨界合作的新闻在遵义很多媒体竞相转发。关于如何促进非遗和旅游融合,赵馆长希望上海多多帮助,扩大非遗品类的帮扶。

姚星富书记补充了遵义地区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在大同镇打造了占地1400多平米非遗研学基地,希望将文旅融合做起来;二是申报了国家第二批非遗项目;三是赤水目前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建立了12个工坊,帮助异地搬迁贫困户增收致富。在东西部协作过程中 ,姚书记感谢上海市文旅局及上海美院的帮助和支持。

胡恩同处长关于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并结合扶贫,分享了三个关键点:第一,手工艺人的技艺特长;第二,设计策划;第三,市场的重要性。在东西部如何协作的问题上,政府方面应该建载体、做嫁接、搭平台、整资源。最后胡处表示精准扶贫、协同发展是互利共赢的,期待双方的进一步合作。

张志云调研员从两个方面分享了感受:第一,关于变和不变,核心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面对日新月异的今天,只能不断提高自己,在学习、转变、适应中不断创新型转变、创新型发展,在历史过程中抓住机会,跟上时代的变化。第二,关于体验和需求,核心就是充分挖掘非遗的潜力,首先要抓住体验才能抓住受众,有了受众才能发展,体验对旅游来说是消费的核心。

岳青最后做总结发言,表示五年来通过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开展、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非遗保护理念得到了很大的推进。对于非遗传承发展的问题,她提到了陈通司长总结的关于“如何激活延伸”的两个重点:第一,重点在内容形式应用创新;第二重点在 项目本体和技艺本身的发展。最后岳青处长给工作站提出了三点希望:希望给传统工艺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发挥平台优势、做好上海码头城市桥梁作用。

编辑:chen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