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广东省“教育+融媒”共建非遗课程生态圈

来源:南方+客户端 创建时间:2020-04-26 20:48:00

日前,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教育厅、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南方+客户端、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南方报业天空城兴趣社区出品的“活力非遗云课堂”栏目正式上线,为广东省“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提供非遗“云上体验”新空间。

身处防疫的特殊时期,不少非遗传承人都打开了“直播模式”,在线开班授徒。作为智慧融媒赋能非遗传承教育的创新案例,“活力非遗云课堂”的推出也引起了省内外非遗业界广泛关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合作推出的首期“非遗传习坊”,也为青少年在“云端”认识非遗打开一扇窗。

广东“非遗进校园”近年有哪些新探索?“云传播”模式为青少年非遗传承提供哪些新机遇?多位非遗传承教育名师与教育专家对小南有话要说。

从“看非遗”到“养非遗” “一班一非遗”厚植文化传承环境

“留住传统,就是留住了历史,就是保存了祖国文化命脉。”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华师附小”)是加盟共建“活力非遗云课堂”的首家学校。校长张锦庭很早就将非遗传承纳入了学校教育的视野。从2018年开始,校方通过校内课后托管“430课堂”,为32个自然班安排非遗课程。首期“非遗传习坊”推出的70节教学视频,就是华师附小“非遗进校园”教学成果的一次综合展示。

“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遗”是华师附小非遗教程的核心特色。从学校提供非遗课程表可以看到,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专属课程,项目门类可谓包罗万象,从独具岭南特色的粤剧、潮剧、龙舟说唱,到来自大江南北的京剧、川剧、昆曲、景泰蓝,还有古琴、周易、二十四节气等全民族共享的文化珍宝。

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赖以生存的传统空间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何让非遗项目实现学科教育语言的转化,是华师附小课程设计考虑的关键问题。为此,学校为每个班都配备了两位指导教师:由外聘的非遗项目传承人与任课的非遗课程教师互相配合。课堂上的“跨界”互动,既提高了孩子们对非遗的兴趣,也无形中带动了非遗师资队伍的培养。

华师附小副校长江伟英介绍,学校“请进来”的非遗名家在业内享有声誉。每月最后一个周三下午,也是孩子们最激动人心的日子,“传承传统民间艺术大学堂——大师与你面对面”活动总在这天如约而至。广彩大师赵艺明、粤剧大师吴非凡、剪纸大师练晓红等,都是活动的座上宾。

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里扎根、生长。华师附小五年1班学生刘于铉,将剪纸艺术比喻为“一张纸的修行”:“传承人老师让我们变成‘剪纸小艺人’,让我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据统计,95.5%的学生都对参加“非遗课外时”给予好评。

与其说,非遗传承是一门“课”,还不如说非遗是一个陶冶性情的“聚宝盆”。校长张锦庭将附小校园定位为一座充满活力的“非遗博物馆”。走进华师附小,“非遗”身影随处可见。32个班级课室都根据本班非遗特色进行布置:在围棋班的板书上,“人生如棋”四只大字映入眼帘;在凉茶体验活动上,孩子们还摆起了凉茶摊,通过“自产自销”了解每种凉茶的口感和功效。

“非遗教育不仅要‘接非遗、看非遗、演非遗’,更要‘种非遗、做非遗、养非遗’。”江伟英相信,只有当孩子们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时,非遗这颗“种子”,才真正播种到学生们的心里,让他们自觉担当起文化传承的责任。

非遗教育“吹响”集结号  共建“云上非遗”课程生态圈

在华师附小的非遗传承工程规划之中,“非遗”的传承教育离不开“非遗课程生态圈”的构建。而一个完整的“非遗课程生态圈”,既包括“本校内部的生态圈”,也包括“校外生态圈”。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的基础,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计划与华师联盟学校、各姊妹学校,共建“非遗课程联盟校”,通过区域性名校影响力的充分发挥,带动整个大湾区传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身处融媒体时代,非遗传播路径的创新也离不开融媒体矩阵的打造,扩大非遗传播的覆盖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要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当代价值,就要加速对接新兴传播和教育渠道及技术的应用,使之成为互联网时代广泛传播的优质文化资源。”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管理系主任杨红认为。

“网课的模式不仅突破空间界限,也能让学生自我掌握课程进度。”在策划“非遗传习坊”时,江伟英一直谨慎使用“网课”的表述。她认为,通过网络短视频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比掌握非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每期短视频内容也都经过华师附小精挑细选,“我们希望内容更适合初学者,让短视频成为非遗宣传展示的窗口,让更多孩子了解非遗、认识非遗”。

疫情期间,通过短视频“公开课”的形式宣传非遗,成为许多传承人不约而同的选择。广州榄雕技艺传承人曾宪鹏,也在“非遗传习坊”视频里亲自演示榄雕制作的工艺流程,配合榄雕历史、材料、工艺流程、传承人与代表作的介绍,使短视频更加“干货满满”。

杨红也注意到非遗网络教育资源供给在疫情期间的提速:疫情之前,非遗网络教学资源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少数、单个非遗项目课程在网上流传;如今,非遗网课也从少数非遗保护单位和传承人的自发行为,向全国范围内征集、组织和发布线上非遗课程的方向发展。

“当然,与线上教学相比,非遗线下体验优势也是无可比拟的。”她进一步建议,非遗线上课程要实现常态化,未来还要开发对应的材料包,让体验者真正置身于艺术与技术的实践,也使传播与消费同时实现。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日前也正式推出“云上非遗工程”。其中,“活力非遗云课堂”是“云课堂”(线上传承)项目的核心。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负责人介绍,工作站下一步将面向全省“非遗进校园”年度优秀案例与优秀校园读本进行征集,并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对优秀案例表彰,鼓励全省更多中小学校、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机构,参与共建“云上非遗”课程生态圈,运用南方+智慧融媒的力量,让更多中小学生受惠。

编辑:李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