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开篇
2020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拼多多、美团、快手、东家等网络平台将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融入当代生活,让人民群众在非遗购物体验中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此时举办非遗购物节,对于帮助广大非遗传承人群、项目保护单位、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非遗相关企业克服疫情影响,推动复工复产,促进社会消费也具有积极意义。
即日起推出“参与保护•促进消费•共享成果”访谈系列,诚挚邀请您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出谋划策,就如何扩大社会参与、惠及传承人群等提供真知灼见,启迪行业思考,共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本期访谈嘉宾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是政府重视非遗生活化的重要举措,以有文化内涵的物质产品进入日常生活,有两方面的积极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是让普通百姓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直接接触的身心感受,培养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亲密感情,给非遗生活传承带来活力与机会。
二是通过非遗购物节的平台,让非遗传承人与生产者获得重要的面向消费者的机会,非遗产品有了顺畅的进入市场、进入百姓生活的保障条件,让文化传承获得经济效益,从而保障与促进非遗传承事业的顺利开展。
为了真正实践上述价值,我们的非遗购物节中的非遗产品应该在充分体现“文化味道”上下功夫,非遗产品不是日常消费品,是有品质有内涵的特殊产品,它会促动大众的消费热点与消费时尚,因此,我们在挑选非遗产品时,要特别用心,产品类型上既有普适性也有分众性,让非遗产品消费真正实现文化消费功能。即使一款非遗晒酿的酱油,它也要比普通市场酱油醇厚绵长,让人尝后久久难忘。
期待我们非遗传播研究中心在本次“遗产日”非遗购物节中,发挥平台优势,推出非遗品牌,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张雪芳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
“非遗购物节”像春天的一场及时雨,为非遗项目在当下的存续发展滋润了土壤,提供了新的养料。我们通过调查统计掌握了全省160个非遗项目的网络销售情况,各非遗项目积极响应,网络销售意愿强烈。这给予我们坚定的信心,可以说这个活动的举办应天时,得人和。另一个“地利”的条件由我们非遗工作者来搭建,来创造。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河北广电网络集团积极合作,将其主力打造的新零售平台作为线上主会场,开设版块,主播带货。同时我们也积极同阿里、京东、拼多多等主流电商进行对接,为非遗企业、传承人和电商搭建合作平台。我省将重点扶持非遗扶贫相关项目,协助全省16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设网店,使贫困地区的非遗相关产品在购物节中“站在队伍前列”。
“非遗购物节”是我省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项尝试,也是今后非遗相关产品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开创了非遗营销的新模式。今后,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从传播理念、工作机制等方面加大力度,每年定期和电商平台、非遗传统企业会商,建立网络销售的诚信体系和评价体系,促进非遗网络销售健康发展。
凌文 广东省文化馆馆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虽说仍然举办线下活动,但毫无疑问今年“非遗购物节”的活动主场一定是云上墟市。对活动的主办方、协助方及供给者、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来说,其意义应该是多维的,但普遍的看法是——“非遗购物节”是中国非遗保护工作在“双创”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拥抱时代变化的可喜举措。
一是响应国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让中国非遗全方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既展示非遗项目与文化生态,也孵化出新的创意产品和产业资源。
二是注重可持续发展。依靠技能提升、产能提升、收入提升,非遗走向市场,保护传承实现自我造血和增值的良性循环。
三是展现了对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的高度敏感性。当然,作为链接历史和现存的文化遗产,非遗更容易借助多种跨界融合的新型模式,融入现代生活与消费。
为非遗购物节贡献四点建议:
一是“非遗购物节”涉及到多个合作平台,宜设立统一的主场入口平台,使用统一的标识和宣传符号。
二是购物节如同超级链接的端口,链接着形形色色的多媒体通道。无论通道多么强大、功能多么完善,终端消费体验始终取决于更加多元化的优质资源储备。建议购物节重视产品和店铺遴选,关注如何将网络流量有效“变现”,避免内容同质化。
三是不要孤勇上战场。如何改进生产方式、丰富内容表现、优化传播方式、培育消费热点等知识,都要提前培训和学习。像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的“非遗新媒体传播在线培训班”,就非常值得关注。
四是建立评估和激励机制。购物节应该注重总结实践经验,评选优品店家,推广示范经验。
郭艺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即将到来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举办"非遗购物节",为我们的生活注入一抹温暖的亮色,昭示着生机与活力的未来。
此项活动不仅赓续优秀传统文化,亦是新时代的新样态,让人民群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为非遗项目搭建了展示平台,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广阔空间。
王建军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一个突出特点与亮点,就是举办非遗购物节,我觉着这是非遗保护的一个创新性实践活动。对于非遗传承人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一是拓宽提升了传承人的传承实践平台,可以将非遗保护的成果,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地让人民群众享受,实现非遗价值,彰显非遗魅力。
二是对非遗传承方式的变革或拓展,逼着我们的传承人去接受新知识、新科技,更新观念、顺应潮流,实现非遗传承方式方法的蜕变与升华。
三则也是对非遗保护理念的拓展,如何做到“守正创新”,如何才能“见人见物见生活”等等,这在理论上、实践中的多层多重意义都是值得探讨与关注的。
有关各方都应珍惜这次机会,我对此充满信心与期待。
感谢以上嘉宾具有全局性和思考深度的分享,社会各界通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等各项活动参与非遗保护、共享保护成果,也可见证更多非遗项目实现自我造血和增值的良性循环,我们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