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中增设非遗技艺专业,建议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共创新时代非遗保护与传承创新的新局面。”全国政协委员田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项目云南省代表性传承人,此次两会中,田静提出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中增设非遗技艺专业的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田静。本人供图
田静表示,非遗文化离不开保护和传承。首先是保护,每个非遗项目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要沉下心对项目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技艺做深入的挖掘和整理;二是传承,传承人最大的责任就是把技艺传下去,特别是对青年的传承;三是市场,很多非遗技艺在历史上就是当地的生活用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非遗传承在保持传统的技艺传承上,不能埋在土里,或供于高堂,还应该对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四是今天的时代对非遗技艺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对科技的应用还是远远不足,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链。
全国政协委员田静。本人供图
“党和国家也在不断拓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新思路,出台一系列具体举措,如通过‘非遗进校园’的形式,与各大高校建立研发中心、开展研究培训等,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走近非遗。”田静认为。
“当前非遗传承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是‘招不来、留不住、传不下’,由此导致非遗技艺传承的流失与非遗传承人的后继乏力。”鉴于此种情况,田静提出了具体的建议:由人社部门牵头,文旅部门、教育部门协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共商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开设非遗专业事宜,形成可供借鉴参考并具有普适性的实施方案;初期先行选取一批职业院校作为试点,逐步普及。由职业院校具体负责向省教育厅申报非遗专业,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吸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外聘教师或实习导师,以解决职业院校师资缺乏问题。
田静认为,通过职业院校传承非遗,首先解决了非遗技艺的常态化和普及化,其次让当地的年轻人能在职业院校中多一门可选择的专业。实现既以正规人才培养方式阻断非遗技艺流失,又为传承人在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弟子奠定基础,探寻非遗社会化传承和非遗传承双重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