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人大代表,她经营着一家非遗文化企业,致力于用非遗文化帮助一群“特殊”的人。
她是谁?
我是人大代表孙艳玲,经营着一家地方民族工艺品和国家级非遗渤海靺鞨绣的文化企业。
我希望在弘扬非遗传统技艺的同时,能精准扶贫,带动低收入群体脱贫致富。
她做了哪些事?
我和我们公司把城乡低收入群体以及残疾人、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群体作为精准扶贫对象,通过建基地、传技艺、给项目、收产品的手拉手方式,使上千家贫困户脱贫走上致富路。
每年,我们通过相关部门,寻找特殊人群的信息,采用一对一、手把手的免费教学模式,传授刺绣技能。
对能力较强的学员支持独立开店,如果不能独立开店的吸纳进入公司工作。
而对于肢体残疾及聋哑学员,通过特殊培训后,他们在家就可以就业。
我和徒弟们还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向全国更多的特殊人群传授满绣技艺。
我们几乎每天晚上都会直播教学,已经有近9万名粉丝。
为什么把帮扶对象放在特殊人群身上?
我在招工时看到他们渴望得到一份工作的眼神,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他们虽然是弱势人群,但都有一颗坚强拼搏、努力向上的心,我得帮他们。
近20年来,我们公司培训了上万名学员,很多人不但生活得到了改善,还在所在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下岗女工李春波家庭条件差,没有经济收入和生活来源,自己身体也不好,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生活一度很困难。在我们的帮扶下,她开始学习刺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现在已是一名合格的中级绣娘,每月能获得不错的经济收入。
帮扶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困难常有,比如送培训教师到乡下培训需要吃住行等一笔不小的费用,部分培训教师没有资格证等。
我希望国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送培训下基层,同时对考试合格的非遗技能人员颁发技能培训师证,让他们有资格培训特殊人群。
有什么话想说?
建立非遗企业精准扶贫机制,通过政策、项目、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带动更多非遗企业积极参与,确保扶贫效果,帮助贫困人群受益。
政府部门与非遗企业紧密合作,根据生产经营状况、产业优势和特点,选择帮扶途径和帮扶对象、制定帮扶规划。
发挥非遗类企业在市场开拓以及渠道和信息整合方面的优势,通过采购、代销、委托加工等方式,激活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带领贫困群众发掘优势、创造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