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作为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的重要活动内容,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论坛在山东济南举办。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群出席论坛并作主旨发言。
李群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消除贫困摆在治国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开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就是文化和旅游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带动城乡就业、促进脱贫增收的资源优势。从2015年起,文化和旅游部等相继推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帮助贫困地区传承人提高能力、就业生产。2018年起,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开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支持各地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依托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等,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学习相关技能,推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取得实效。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初步形成了合力推进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的工作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
李群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全面融入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论坛上,全国非遗领域专家及各省(区、市)文旅部门代表等共同交流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经验做法,探讨非遗如何帮助贫困群众稳步就业增收、如何为乡村振兴赋能。本版特摘录精彩发言,展示各界新思考,以飨读者。
孙立成(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
济南把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作为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全市1006个贫困村已全部“摘帽”,21.2万贫困人口基本实现脱贫,以“软文化”啃“硬骨头”的积极探索,有效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济南商河老粗布有着近800年历史,当地通过挖掘其文化内涵使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开创“泉城五彩”等粗布品牌,建立“互联网+老粗布”电商平台,既创造了丰厚经济价值,也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济南市章丘区十八盘村农民黄允强20岁时因车祸致残,近年间,他通过扶贫助残计划免费学习葫芦雕刻技艺,掌握了谋生本领,还建起葫芦雕刻工作室,带动周边十几户村民增收。
当前济南正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机遇,打造黄河非遗旅游地,充实非遗扶贫内容,将通过中国非遗博览会这个平台,加强与兄弟省区市的交流合作,为建设文化济南助力加油。
朱卫国(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
阿里平台正在积极探索电商非遗扶贫新模式。“淘宝手艺人”作为淘宝特色商家运营部的创新业务,整合集团内部资源,同时协同政府、协会、机构和线下展会、市集等活动资源,帮助以非遗传承人、手工匠人为代表的手艺人商家群体,提升线上运营能力,增强在消费市场的曝光,促进手艺人商家发展与成长,成为支持创新、创意手工艺生态可以良性发展的重要阵地。其中,在贵州榕江开展的非遗扶贫项目,使得合作社共计获得35万元的劳务收入,210位村寨妇女参与了订单生产,65名贫困户因该项目脱贫。
刘晓山(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副司长)
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的创新性手段。举办以“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论坛,就是对非遗助力脱贫攻坚的总结和首肯,让非遗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脱贫攻坚。
开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实现了非遗传承和扶贫产业的双丰收,实现了传承人和贫困群众的双丰收,实现了扶贫和扶智、扶志的双丰收。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就是维护和传承人类共同的文明,同时,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下一步,扶贫部门将继续加大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支持力度,将其纳入产业、就业等各项扶贫政策支持范围,按照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遴选程序和标准,从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研培学员中,遴选培育一批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加大扶持力度,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宋水仙(水族马尾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非遗扶贫带头人)
水族马尾绣让我过上了富裕的日子,我希望有更多的人通过学习马尾绣技艺改变贫困的生活现状。可喜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水族马尾绣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仅在我的带动下,就有近2000个水族妇女学会了马尾绣技艺,并摆脱了贫困,在过去的2019年创造产值近500万元,帮助300多个水族贫困家庭脱贫。
巧手创造财富、创新带来发展,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水族马尾绣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更多的贫困家庭可以通过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这个平台摆脱贫困、增加收入,实现人生价值。
欧敏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
中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让8.5亿贫困人口脱贫,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在过去5年间对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其目标做出突出贡献。其中,文化和旅游部所开展的“非遗研培计划”“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及“三区三州”文旅扶贫等开创性工作,为国际社会积累了一批宝贵而富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和成果。
去年,在和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深度合作的基础之上,我们在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松桃发起了一项新的试点活动。通过试点活动,我们在当地提高从业人员整合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开展文化创意设计的能力,并探索文旅融合以推动当地经济建设、提升文化自信。
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的大力支持下,遗产地居民和手工艺从业者从世界遗产可持续生计活动中直接受益,不仅增强了生计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对本地、本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从与文化和旅游部的合作中提炼出的优秀实践活动和范例也被列入多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报告和国别报告中。
下一步,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真诚希望深化与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的合作,并继续共同为文化繁荣、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刘魁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是非遗传承工作当中的重要创举,使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了新的推进和新的方略,变成了整个社会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发展因素。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在帮助偏远山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改变贫穷处境、实现富裕,传承和提高手艺,扩大传承人群,促进市镇和农村结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富裕和谐。
未来,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社会效益会越来越明显,在整个社会面貌改变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于广大乡村地区的“扶智”“扶志”有很大帮助,从而对乡村振兴产生深远意义。
张玉玲(光明日报社高级记者)
现在各行各业都很注重跨界和融合,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也需要跨界、融合,需要把非遗融入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中,成为乡村产业的支撑、乡村旅游的载体、乡土文化传承的源泉。
过去几年,通过媒体的挖掘和传播,非遗传承人获得了更多关注,与时代结合更紧密。他们通过自己的手艺和作品获得认可,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未来,媒体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中,理念上要在“融”字上下功夫,推动非遗主动融入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中;行动上要在“化”字上下功夫,通过传播,让非遗资源“走出去”,把产业力量“请进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乡土文化要在“兴”字上下功夫,媒体要顺应传播故事化、视频化、移动化的特点,讲好非遗的故事、挖掘非遗的内涵。
王廷琦(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山东省扎实开展鲁渝非遗扶贫协作工作,探索岀了一条把非遗“软资源”转化为“硬实力”的精准扶贫特色之路,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山东、重庆两省(市)通过深入调研、聚焦深贫等方式,找准非遗保护传承与扶贫契合点。3年来,共举办非遗扶贫培训班29个,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3 个,培训贫困、残疾学员等1250名,帮助695名群众实现就近、居家就业。其中,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注重市场化运行,企业回购产品增进学员信心、学员提升技艺带动企业附加值的“双向赋能”模式成效显著。非遗扶贫产品也多次在鲁渝两地景区展销,很受群众欢迎。
孙淮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通过聚焦纺织类非遗资源这个重点,整合多方资源,讲好 “中国纺织的非遗故事”尤为重要。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来说,已连续举办4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为非遗传承人、设计师、品牌商等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与此同时,累计推出46位“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既发挥了行业引领,也为欠发达地区群众摆脱贫困注入动能。
赵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
近些年,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学院的非遗研培项目挖掘西部贫困地区具有发展潜力的传统工艺,并将传承人作为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带动贫困人群脱贫致富,吸引年轻人投入到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中去,形成立交桥式、集约型的少数民族行业扶贫模式。
传统工艺的振兴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传统工艺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和匠人的创造力都不容忽视,而“只有出现了真正的工艺时代,才会有美的社会”。中国传统工艺的振兴与发展,需要充分认识传统工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尊重当地文化与民族传统,尊重手工艺人,弘扬工匠精神,树立文化自信,激发创造潜能,将内生动力与外部推力相结合,从而实现为生活创新、为民族传承。
金江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
上海大学近几年来积极参与到非遗保护的各项工作中来,积极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能够融入现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拓宽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学院还希望通过非遗传承,挖掘民间艺术资源,让“非遗”成为传统文化的转型动力及创造力;通过艺术行动,将艺术智慧注入乡村振兴,提升乡村人文艺术氛围,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版内容由王彬、孙丛丛根据论坛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