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非遗新跨界”?
“非遗新跨界”是第十五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浙江非遗生活馆”的主题,展会汇聚了设计、产业、媒体、市场多方力量,集结多领域行业专家,以文旅融合为契机,以跨界合作为突破口,形成新的办展目标。创造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助力非遗的创新转化,使其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生活方式,共享非遗经典资源与创新成果,共创非遗传播推广与传承发展新格局。
非遗新跨界:新型材料应用
走进浙江非遗生活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由纸板材料搭建的“幸福隧道”,馆区展陈搭建均是釆用了纸质的新型材料。
不过,这可并不是普通的纸板,此次生活馆采用的材料是BUDDHEART(布达赫特),这是一款会展专用新型环保材料,真正做到了成本低廉,绿色环保。
虽然是纸板,但它参照木工板标准生产,每立方米可以承重4吨,因此把展品摆在这样的纸板上,完全不用担心展台会被压坏。
而在浙江非遗生活馆的展品当中,一款款各色纸做的包非常吸睛。这是创意时尚纸品品牌“纸现场”设计作品。据工作人员介绍,制作这款包的纸是可以水洗的,经过水洗后还会有天然的褶皱,加装拉链就能成为时尚环保的配饰。
非遗新跨界:设计转化
今年的浙江非遗生活馆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潮”和“国际范儿”,很多非遗项目与知名品牌设计师进行跨界结合,在消费文化和潮流文化的推动下,对非遗元素进行现代化的设计和表达,充分融入当下年轻人的时尚和生活。
中国传统纹样数据平台“纹藏”就是这样的一个品牌,它致力于收集各类民族的、传统的、工艺的纹样,并建立纹样数据库。与此同时,“纹藏”也与不同的商家合作推出了融合纹样元素的产品,比如苗族年历便是与广西当地出版社合作,把非遗带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畲乡物语”讲述的是少数民族畲族的故事。设计者希望通过发掘具有民族文化气质的美物,能够唤醒人们对于畲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目前畲乡物语跨越省市(县)畲乡十几个村落挖掘畲文化,还会陆续呈现出更多透着“畲”文化色彩的作品,打造一个全品类畲物平台。
诸如此类的国潮文创作品在浙江非遗生活馆中还有很多,像以二十四节气及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创作平台“赏未”、用东魁杨梅酒古法制作的酒品牌“寻密十八岁”、依托传统建筑构件牛腿进行绘画记录和创作的品牌“传统青年”等等,它们都在探寻着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契合的新道路。
“时间的对话”主题展汇聚中国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力量,一批年轻的90后、00后设计师针对江西的非遗项目,与当地代表性传承人合作,结合设计理念和专业手段,对非遗项目进行设计转化,赋能传统手工艺。这些非遗衍生产品投入市场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非遗新跨界:非遗+旅游
“浙江非遗生活馆”开馆当天,首届浙江百项非遗旅游商品(十佳)在展区进行展示,它们分别是梅龙草堂出品的西湖龙井、古越龙山绍兴黄酒、塔牌绍兴黄酒、衢州莹白瓷、湖州毛笔、慈城水磨年糕、龙泉青瓷、青田石雕、蓝印花布东阳竹编、舟山渔民画这10项非遗文旅文创产品。
这些非遗文旅文创产品在非遗传播和旅游服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体现浙江地域文化特色和资源特点,深受大众欢迎。
在中国文旅新动能TOP峰会中,一场以“非遗+文旅”为主题的论坛通过产业对话,洞见非遗原生旅游生态。
非遗新跨界:身体力行
近年来,许多优秀的社会力量参与到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的事业中,他们所创造的非遗传承发展成果也在本届浙江省非遗生活馆中得到展示。
在小巷三寻展区,一台织布机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正是这些织布机跟随着小巷三寻品牌创始人郑芬兰,帮助了许多被大山和高原困住的女性,让她们谋求更好地生活;同时,小巷三寻通过对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深入发掘村落历史文化,塑造手工村落品牌,实现村落的自我造血功能,并通过品牌效应和电商帮扶惠及手工村落的千家万户。
在美如意旗袍展区,一件件精美旗袍得到了观展游客的称赞,完成这些作品的作者就有来自西部山区的绣娘们。从2018年起,美如意旗袍与黔东南非遗刺绣达成合作,为西部绣娘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并开展绣娘后续在家乡居家就业指导,前后共计合作绣娘近百人,提高在家务农妇女经济收入。
中国传统手工艺内容转化平台“谷雨”则用另一种方式身体力行地实践着非遗的传承发展。他们无偿拍摄了近500位传承人的短视频,足迹遍及全国14个省,为传统文化提供对外传播窗口,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
在民艺兴乡单元,甘肃、贵州、山东三地相关机构开展传统工艺再设计再创造,把传统手工艺品打造成文化旅游产品、文创产品,甚至是艺术品,从而实现乡村振兴,非遗精准扶贫,这些产品也成为了本届浙江非遗生活馆的亮点,受到了大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