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2020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论坛”在广西桂林举办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2020-12-08 14:13:00

图1 2020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论坛

2020年12月7日至8日,“2020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论坛”在广西桂林举办。自2007年原文化部在福建闽南设立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至今,我国共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7个。全国21个省(区、市)相继设立197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经过10余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并被国际社会赞誉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中的重要内容。“积淀丰厚、存续良好、价值重要和特色鲜明”是当初提出的基本建设目标,如今在文旅融合的新背景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借助中国东盟论坛的平台,围绕“如何深化对遗产整体性保护理念的认知”“如何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实现有效对接”,特别是“如何适应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遗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等重点话题展开研讨。

此次论坛邀请了参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起草工作的相关专家学者、21个设有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省(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中心代表以及非遗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共120余人参加。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规划处处长杨晓辉代表非遗司到会指导,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甘霖,桂林市委常委、副市长沈威虎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参加论坛的田青、高丙中、陈华文、江东、周小璞、李荣启等专家学者,也从各自角度提出了对整体性保护的独到见解。专家们认为,中国的非遗保护起步晚、速度快、成就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验。非遗在文化形态上具有完整的不可分割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是整体性保护理念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具体实践。10多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及各地主管部门不断深化认识,扎实推进工作,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在推动我国非遗整体性保护、促进区域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颁布,更是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政策导向、理念引领和制度保障,也为系统梳理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经验做法、进一步探索非遗整体性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的理念,既保护非遗,也保护孕育发展非遗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来自各省(区、市)的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代表,分别就各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工作理念、方法、成果与经验进行交流分享。本次论坛还将出版论文集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回顾专集等。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