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提供: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版权:四川省文联)
聚焦四川非遗,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四川非遗100》系列短视频(第一季)将于大年初一上线,四川广播电视台经济频道2月12日至2月21日每晚23:00播出1集;四川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2月11日至2月20日每天14:00播出1集。四川非遗各新媒体平台也将每日同步更新。
在宝贵的非遗传承实践中,是固守传统,还是推陈出新?非遗传承人们在《四川非遗100》系列短视频(第一季)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第一集《藏羌毓秀》讲述了四川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藏羌织绣及其传承人杨华珍的故事。藏羌织绣是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和羌族刺绣的合称,杨华珍则是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国家级传承人。
杨华珍是阿坝州藏族传统编织挑花刺绣协会会长、成都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馆长,出生于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爸爸是藏族人,妈妈是羌族人,两个古老的民族在这巍巍大山里共同创造了神秘的藏羌文化。
杨华珍所学的藏羌织绣技艺就在这块土地上代代相传,外婆传给妈妈,妈妈再传给女儿。杨华珍六岁的时候完成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件作品,一个布娃娃。从此,她和藏羌织绣就再也没分开过。迄今为止她创作了《十二月花》《丰收舞》《松岗群碉》等众多经典作品,受到国内外诸多艺术家的赞赏。
《松岗群碉》
2008年汶川大地震,杨华珍的家乡遭遇重创,在《阿坝日报》当摄影记者的她没有过多顾虑,毅然决然回到故乡,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来帮助父老乡亲。
通过“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村合作社”的传承模式,杨华珍培训农村妇女3000人,带动1000多名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一些兼职的绣娘,通过织绣工作可以获得每个月一千多元的收入,他们不用外出打工,就可以有效地补贴家用,为乡村振兴做出了很大贡献。
也许你很难把年过6旬的杨华珍和时尚、潮流等元素挂上钩。但是作为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国家级传承人,她却将藏羌织绣这门传统手艺推上了国际舞台。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创作,老祖宗传下来的藏羌图案和绣片与爱马仕、梵高博物馆、索菲亚家居、星巴克等一众国际大牌一起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公众眼中,打开了非遗传承的另一条路。
据了解,四川省视协推出《四川非遗100》系列短视频,旨在宣传推广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更多地走进年轻人的视野,让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成都银花丝、自贡龚扇、荥经砂器……工艺独特、制作精美的非遗产品等你来发掘,敬请准时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