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活态传承 赋能乡村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宋佳烜 创建时间:2021-03-08 10:25:00

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新时期,如何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中有关农村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内容,如何更系统化、规模化、精细化地保护、延续、拓展传统村落的生命力,如何进一步让文化遗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等,已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与着力突破的重点工作。今年两会期间,相关话题更引起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泛热议。

活态传承 赋能乡村

中央一号文件: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

73%以上非遗在乡村 保护传承乡村非遗,为乡村振兴准备条件

“中国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传统乡村,要想实现乡村振兴,非遗是最好的抓手,它们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底色。要充分发挥传统村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孵化器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苑利表示。

“80后”的石佳是湖南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让妈妈回家”苗绣基地负责人。2017年,在一次返乡探亲的过程中,她发现家乡石栏镇只有1.9万余人,却有1200多位留守儿童,由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组成的人口结构带来诸多社会矛盾。眼前的景象让石佳深受触动,她决定回故乡、带老乡、建家乡。同年7月,石佳成立了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因为家乡是苗族聚集地,以苗绣为突破口,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和保护成为她的目标。公司成立后做了一个名为“让妈妈回家”的公益项目,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指导老师,发动妇女到公司基地接受免费且带薪的苗绣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便可上岗,自主选择来基地上班或在家承接公司订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认为,乡村振兴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文化资源条件。保护乡村非遗,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乡村振兴准备条件。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族马尾绣代表性传承人宋水仙马尾绣的故事就是从保护开始的。水族有着与北方民族一样的骑马和赛马传统,这在贵州山区是很特殊的。由于多年与马打交道,聪明灵秀的水族妇女发明了用马尾配丝线的马尾绣,并发展成一种独特的刺绣艺术。生活在贵州省黔南县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宋水仙从小就跟随妈妈学习马尾绣,结婚后来到三都这个马尾绣之乡,在婆家长辈的指导下,她的马尾绣技艺进一步得到提升。不过,那时马尾绣对宋水仙而言只是延续民族传统的一项技艺,直到后来,她发现一些外国人来到村子里,出很高的价格购买古老的马尾绣绣品,这让她有些担忧——如果古老的绣品都被外国人拿去,对水族马尾绣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不利的。从那时起,宋水仙开始用自己微薄的积蓄收集散落在各个村落的马尾绣绣品。

以非遗之力助推地方经济 结合特色农业,带动产业发展

外国人的高价收购也让宋水仙意识到马尾绣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于是,她开始制作马尾绣产品,通过中间商售卖,贴补家用。与此同时,宋水仙仔细研究多年来收购的古老的马尾绣绣品,并尝试在绣品的形式和样式等方面进行创新。“马尾绣通常是用在水族妇女背孩子的背带上,为了让绣品能够适应市场需求,我设计出了马尾绣服饰,现在很多水族姑娘出嫁时会穿上我设计的马尾绣嫁衣。”后来,宋水仙成立了三都水族自治县水仙马尾绣有限公司,带动上千名绣娘、300多个家庭脱贫致富。

苑利认为,非遗可以助力地方经济。“既然非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就应该意识到这份财富的价值和作用,并把它很好地利用起来。如可以通过传统木工手艺、泥瓦匠手艺、制酒制醋制酱手艺的振兴,当地戏曲、曲艺的振兴,当地传统中医药的振兴,传统工艺美术的振兴以及传统节庆庙会活动的复兴,在繁荣市场经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通过精准扶贫,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苑利说,想做到这一点,前提是“精准”,要充分考虑到当地是否有这样的资源,否则不但无法实现精准扶贫,还会因巨资培训而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石佳的故事也在继续。她的公司成立刚一年就完成了从投入到收益的过程,全年累计发放绣娘工资110余万元。“我们在村里成立了农民合作社、公司,建立了扶贫就业车间,以居家就业、集中物流、季节性务工等灵活的方式保障从业人员的收入,并将非遗与特色农业相结合,推动文化旅游。”石佳说。2018年,七绣坊的产品参加巴黎国际展,进一步提升了苗绣的知名度,更打开了销路。随后,公司的“一村一品”“扶贫车间”“巾帼就业车间”“非遗扶贫工坊”等一个个项目有序推进。

“非遗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仅能吸引外人来,带动文旅产业发展;更能提升本地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提供一种居家就业的途径。”陈岸瑛表示。

非遗活态传承仍有诸多空间 提高合作和创新意识,解决“痛点”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宋水仙今年带着18个马尾绣包进京。这些包分为两个款式,一款是按照市场需求设计的“爆款”,另一款则延续了传统的设计方式。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宋水仙的公司尝试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展示、宣传和销售马尾绣绣品,对她而言,资金不足和人才稀缺是制约乡村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石佳认为,乡村非遗的活态传承需要改变故步自封、各自为政的思想观念,提高合作和创新意识。她提出,乡村非遗发展需要教育,希望能有更多专业人士为村民带来技术、现代设计理念等方面的培训。此外,还需要资源的对接,比如通过政府部门牵线搭桥,达成与营销专业人员和设计专业人员的合作,真正让非遗传承人能专注于技艺传承和发展,把其他事情交给更专业的人去做,让双方各取所需,也让非遗成为可以谋生的手段。

在陈岸瑛看来,资源的稀缺也是制约乡村非遗发展的痛点。他说:“与居住在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非遗传承人相比,居住在乡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传承人,普遍面临资源匮乏的困境。以手工艺为例,这些地区通常存在产业链缺环的问题,交通也不便利,应对措施一般是通过工作站等形式引进外来人才和资源,利用互联网降低传播和销售成本、开拓渠道,同时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人气。”

苑利说,目前,农村的非遗保护和传承确实还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比如乡村小戏、曲艺,需要资金层面的支撑,没有政府的扶持很难传承。又如传承人行医难的问题,则需要政府政策层面的扶持,需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松开“紧箍咒”,把红利释放出来。有些项目如耍猴、药发木偶等,则需有关部门共同协商,解决与现行法律相冲突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之一的百城百艺传播活力榜项目,也可从某种角度为非遗推动乡村振兴发挥桥梁作用。该项目周期性发布“文旅中国”百城百艺传播活力榜,对入围城市及非遗项目进行更具深度的分析;并对城市非遗传播活动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对国有非遗项目信息传播情况覆盖更为全面,为各级管理机构和传承人提供直观、动态的传播活力展示。此外,还将从传播推广、IP保护、衍生品孵化、市场拓展、展览展示、学术研讨等角度助力城市非遗“活化”及管理方式改善,推动城市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乡村非遗活化实例

朱仙镇木版年画:从濒临消亡到双效丰收

2002年12月28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工程在河南开封的朱仙镇打响第一炮,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为保护和抢救工程的重中之重。当时,这一技艺几乎濒临消亡,1986年成立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只剩下社长和一个师傅。经过十几年的保护和抢救,朱仙镇目前开设了近20家木版年画门店,并与朱仙镇文化旅游相结合,形成了文旅融合的产业合力。

通过搜集古版年画,目前,已有370多块朱仙镇木版年画古版作为二级文物、三级文物被收藏,实现了抢救性保护。朱仙镇还将传统木版年画的文化功能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并对其进行创新,从2014年至今,与河南建业集团、莲花日金集团、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单显老酒等企业集团联手,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朱仙镇发扬中国木版年画成人伦、助教化的功能,制作了年画动漫剧,并受中宣部委托制作了一批讲文明、树新风的年画作品,充分发挥年画的伦理教化作用。从2015年起,朱仙镇木版年画探索与研学相结合,推动朱仙镇的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截至2020年,共招商引资20亿元建成朱仙镇启封公园,并在园内打造以朱仙镇木版年画元素为主的文化生态园。2019年,园区共接待来自国内外的学生6.8万名,项目收入首次突破百万元。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