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与科威特建交50周年,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4月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科威特国大使馆、科威特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主办,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物以载道——中国与科威特非遗数字展”正式启动,设展馆于南海大沥智城西洋艺术馆。
本次数字展将持续至7月8日,通过应用最新的AR拍摄技术,打造沉浸式数字展厅,用“科技+非遗”的手段,充分展示中国与科威特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大板块展示中科两国优秀非遗结晶
本次展览共分为四大板块,聚焦中国和科威特两国优秀的非遗资源,以承载着中科两国人民智慧与审美结晶的非遗艺术品作为文化符号,向世界展示着两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典雅气度,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匠心传承、活态新生。
其中,“丝路明珠——‘一带一路’中的东方文化使者”板块通过对茶艺、瓷器、丝绸制品的并置呈现,展示茶、瓷、丝绸作为“文化使者”,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到当今“一带一路”的文化互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乘物游心——中国古典雅致生活”板块以场景式的呈现形式,再现中国古典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在这一板块中,可以欣赏到中式古典家具、艺术品、文房摆件等古典文人书房的陈设,了解闻香、抚琴、读画等富于风雅韵致的日常生活,感受中国古代文人以修心养性为目的的艺术化生活方式。
“匠心传承——创新赋能传统技艺”板块主要展示中国历史悠久的非遗技艺在当代社会中的活态传承、多元发展,展品包括来自广东广州、佛山的非遗及河北廊坊非遗,还有由传统文化衍生出的文创产品。
佛山香云纱
值得关注的是,最后一大板块特别展示了来自科威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传统萨杜编织,以及枣椰树的相关知识、技能、传统和习俗。为了使这些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近年来,科威特当地加大了对这种古老编织技艺的宣传和保护,也让它们更多地融入了当代生活。
文化名城碰撞沉浸式“科技+非遗”
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张远征在仪式致辞中表示,山川虽远,共此明月,希望数字化展览能够为文化交流拓展新路径,为文化传播提供新体验,让科威特人民能够从这里读懂中国文化、领略岭南风采。
与会领导嘉宾参观展览
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的主要源起与传承重镇,有着陶艺之乡、武术之乡、粤剧之乡、岭南成药之乡的美誉,非遗资源丰富。而展览所在的南海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66项(扩展项目5项),其中国家级有2项,省级有11项,市级有27项,区级有26项。本次展览中,可见南海区的12个非遗项目,广东醒狮、香云纱、竹编、藤编、金箔锻造等独具特色的南海非遗项目及其相关文创产品吸引了许多现场观众驻足欣赏。
近年来,南海区积极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传播,出台《南海区非遗保护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现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佛山市在大力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现代技术、现代产品、现代审美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利用非遗资源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今年正值中国和科威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三周年,科威特国驻广州领事馆代总领事阿卜杜阿齐兹·阿尔玛哲引用诗人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形容中科两国的友好关系。他表示,中国与科威特都拥有大量传统及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次展览给了我们近距离领略其风采的机会。“本次展出的中国传统非遗,我都很喜欢,种类丰富且各具特色。”观展后,阿卜杜阿齐兹·阿尔玛哲直观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物以载道——中国与科威特非遗数字展”以科技为传统文化赋能,用随时随地可欣赏的线上实景展厅,拉近中科两国人民的距离,增进两国人民对彼此的了解,助力中科两国人文交流蓬勃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