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利津县有800多年的历史,盐文化、黄河文化、移民文化、拓荒文化交相辉映,造就了利津县非遗项目的多样性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如何利用好非遗资源,助力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一直是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前期,通过《借助历史文化展示推广传承非遗文化》、《非遗助力文旅融合“金种子”工程》等项目的探索,我们总结实践经验、结合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政策,建设了“老街长巷”非遗一条街,通过一年的运营,摸索出一条非遗活态传承的高效路径。
舞狮表演--作者:利津县文化馆 万军
老艺人表演《老扬琴》--作者:利津县文化馆职工 万军
一、打造高效平台,培植原生土壤。非遗项目大多始于民间,原生土壤是项目存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建设展馆移居城市只能起到展示作用,而对于非遗项目的传承意义不大。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在建设“老街长巷”项目之初,就把项目的实用性、可持续性和与非遗活态传承的匹配度作为重点考量指标,并在实际操作中加以实施。一是精准选址,因势力导。利津县原北岭乡被称为“文化之乡”,南岭村是原北岭乡的中心村,村庄紧邻黄河,历史上文人辈出,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南岭村的非遗项目品类全数量多,基本代表了黄河口地区的所有非遗类别。“老街长巷”建设过程中,我们对南岭村的非遗项目进行了挖掘,共挖掘整理62项,成为非遗一条街第一批入驻项目,为项目的快速投入使用奠定了基础。同时,项目传承人都在本村,能够兼顾生产生活和非遗传承,降低了运营成本,增加了村民收入,为非遗项目传承的持续性提供了条件。二是小投入建设,轻装上阵。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把“适合”和“适度”做为指导,项目打造着眼于适合,硬件建设着眼于适度,化腐朽为神奇,做性价比高的项目。“老街长巷”临黄河而建,绵延五公里,项目建设分场馆50余处,都是利用闲置民房改造而成,没有新建一处房舍,节约投资的同时,解决了破壁残垣有碍观瞻的问题,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出了贡献;在建筑材料选择方面,利用废木料废砖石做为基本物料,用传统的泥质墙体做形象墙,既节省了开支,又保持了当地特色;在整体特色勾画方面,采取“笔断意连”的方式,采用墙绘、微雕符号等方式锻造了整体风格和特色的同时,杜绝了大拆大建带来的浪费。三是分类施策,营造环境。通过对全县特别是南岭村非遗项目的整理挖掘和分析,我们把筛选出的非遗项目分为三类,以“培植非遗项目原生土壤”为总指导,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对于传承有序的项目,进行包装推广,助力做大做强。比如“北岭丸子”和“南岭豆腐”,因为秉承传统工艺,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销售半径能辐射周边村庄。“老街长巷”建成后,对项目进行了原址提升和市场推介,项目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对活力不够的项目实施市场化转化,激发项目传承内生动力。比如“炒蟹豆”、“煲其子”、“烧补饥”等工艺,呈现“偶尔为之,不为大多数人知”的现状。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对这些项目进行了市场化包装和推广,在老街长巷设置展示专区,并对食品进行了包装,目前,这些产品已成为老街长巷的明星产品;对于濒临失传的项目,实施创造条件、价值引领的方法进行抢救性保护。比如“老扬琴”项目已有300多年历史,有历史记载已100余年,但是随着媒体多样化的进程慢慢被忽视,面临无人传承的窘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在“老街长巷”搭建老戏台,并安排演出场次,让传承人在掌声中受到鼓励,在奉献中找到价值。
慈母坊手工制作《老粗布制作》--作者:游客拍摄
慈母坊手工制作老布鞋--作者:利津县文化馆 万军
二、促进文旅融合,实现文旅双赢。对于非遗项目的传承,自身价值的实现是项目传承的最大动力,在老街长巷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做有用的非遗”做为非遗传承保护的基本目标,注重激发项目内生动力,追求项目传承保护的可持续性。一是继续实施《非遗项目向旅游产品转化“金种子”工程》,丰富特色旅游商品供给。精选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重点培养,打造品牌,做为黄河口地区特色旅游商品做足推广文章,把非遗传承的动力源交给市场,以经济效益为引领,激发非遗项目内生动力。“老街长巷”运营期间,我们已经推出“老街长巷”食品、手工艺品、民间医药等产品32项,销售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吸引更多当地村民投身非遗项目建设。二是擦亮“乡情”“乡愁”符号,开启“记忆之旅”。我们在甄选“老街长巷”落地非遗项目的过程中,把是否有“记忆点”做为一个重要指标,把所有项目分为“记忆中的味道”、“经纬交织的童年”和“岁月留声”三个隐形板块,并对展示形式和展示环境进行了重点打造,力求项目展示原汗原味,真正能勾起记忆,带来思考。到目前,我们精心打造的老扬琴戏台展演、手工技艺现场展示和传统食品即时制作等已成为广大游客重温旧时光的载体,起到了很好的引人和留人作用。三是开展非遗项目溯源行动,打造黄河文化研学基地。黄河文化是本地区文化的根脉和源头,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是黄河文化的外延和终端,为了更好利用非遗项目研究和推广黄河文化,我们组织专家开展了“非遗项目溯源行动”,围绕黄河文化,对所有项目进行了纵向研究,制定了以非遗为切入点的黄河文化研究研学课程,让“老街长巷”成为全市黄河文化研究和研学目的地。
传统手工制作--草编--作者:利津县高级中学教师 王吉祥
孩子们在老街长巷研学--作者:利津县高级中学教师 王吉祥
研学场景--作者:利津县文化馆 万军
三、拓展农民致富渠道,助力乡村振兴。“老街长巷”是非遗传承保护的创新平台,也是我县文旅融合的一个重要试点,为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参照。一是提高农民自身技能,创造更广阔的就业空间。非遗项目大多起自民间,具有易学易操作的特点,随着“老街长巷”运营的完善,非遗产品的缺口日益增大,吸引更多的农民学手艺搞经营,在家门口挣钱,大大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也使非遗项目传承转化成自觉行为。二是打造“老街长巷”模式,提供乡村振兴样板。“老街长巷”项目所在的南岭村,在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等方面都资质平平,在没有任何优势的情况下,我们以非遗传承保护为切入点,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实现了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的双赢,加之“老街长巷”项目投资小、运营灵活,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为黄河口地区广大农村发展乡村经济提供了样板和参照。三是吸引人员集聚,带动周边产业发展。“老街长巷”主打非遗牌,明显的地域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对外吸引力不断加强,运营一年来,参观人数和批次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人员的集聚,对“老街长巷”的运营完善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对周边产业的带动作用也逐步呈现,项目周边的七龙河风景区、北岭果蔬采摘园等都受益于此,为了更好的发挥“老街长巷”的作用,我们把“老街长巷”项目编制到全县多条旅游线路之中,对其它旅游项目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赵炳兰 山东省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泽国 中共利津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张璐艳 利津县文化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