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6-17   星期一   农历五月十二   
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21-06-15 10:30:00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由驱毒辟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节庆活动。

端午本是源自先秦的夏至节,据《艺文类聚》卷四引述,五月五日之俗,最早是汉代的记载,以五月五日为祈禳之日,可除去邪毒,以祈平安。东汉时,虽仍以禳灾祛害、祈求平安的活动为主,但应劭在《风俗通》中叙述端午的种种风习时,已提到“亦因屈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便与纪念屈原结合起来,关于屈原与端午的民间传说也不断得以丰富。至晚于南朝时,南方、尤其是荆楚一带已经将纪念屈原作为端午节的主要内容了。食粽子、系五色丝等本为祈禳的习俗,也转为了纪念屈原的活动。

流放汨罗江畔的爱国诗人屈原闻讯楚都沦陷,悲愤交加,自沉汨罗江。沿岸百姓纷纷引舟相救,并向江水中抛撒食物防止鱼虾伤害了屈原。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当地群众、特别是屈原故里的父老乡亲都要举行相关活动,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视频:1991年6月在秭归老县城所在地的归州屈原沱水域举行的龙舟竞渡比赛“抢红夺标”的影像资料

千百年来,在屈原故里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端午习俗经世代相传,形成了十大特色。

1.三过端午

屈原故里端午节的时间从农历五月五日起,至五月二十五日结束,每年要过三个端午,五月初五为头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日为末端午。在防疫祛病、趋利避害的同时,还要举行祭祀屈原仪式、龙舟竞渡和庆夏收游艺娱乐活动。

2.祈福禳灾

五月初五天蒙蒙亮,秭归百姓就会到山间田野采摘艾草,将采摘这种带着露珠的艾草叫做“割露水艾”。《荆楚岁时记》有载:“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在屈原镇乐平里村、茅坪镇建东村等地,乡间村舍大门上会高悬辟邪赶鬼的“吞口”,或用剪纸制作镇鬼驱邪的门符粘贴于门楣。敬奉诸神,祭祀屈公,祭拜祖先。

from clipboard

图1 秭归县茅坪镇建东村村民过端午节的大门布置:门外悬挂着艾蒿、菖蒲、吞口、门符、对联等(摄影:陈超)

3.祭祀屈原

屈乡端午围绕着纪念屈原有一系列祭祀仪式,有公祭(包括官祭、民祭)和私祭(家祭、家族祭)。依古礼设祭坛、献牺牲、吟诵祭屈原文。祭仪在龙舟竞渡前的披红、下水、祭江、游江、招魂以及骚坛诗会祭祀诗祖屈原等环节分别进行,是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中反复多次举行的重要仪式。

from clipboard

图2 2013年6月7日,秭归县新归州镇,屈氏后裔聚集在屈原铜像广场,祭祀先祖屈公(摄影:高敏)

4.粽子寄情

屈乡的粽子外观呈三角形,老百姓认为,这寓意着屈原的人品棱角分明,不圆不滑,忠贞不移,刚直不阿,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有一首流传于乡里的《粽子歌》是屈原人格和遭遇的真实写照:“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

from clipboard

图3 2010年端午节,当地民众家中热腾腾的粽子出锅了(摄影:雷江陵)

5.龙舟披红

“龙舟披红”是龙舟下水前举行的仪式。一为敬奉天地神祇,祭祀先祖屈原;二为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是每年举行龙舟竞渡之前的一个必备环节。壮士们齐聚江岸,痛饮鸡血酒,燃放鞭炮,再将一块一丈二尺八寸长的红布系挂在龙舟之上,又称“龙舟系红”。之后,众人肩扛龙船下水,主事人高声念道:“众清弟子,造下飞龙一只,三代祖公,老少亡人,一起请上神船。见船赢船,见船会船。”

from clipboard

图4 1987年秭归老县城归州屈原故里牌坊前,参加端午划龙船的归州龙舟队员们抬龙头巡街仪式(摄影:王敏)

6.游江招魂

“游江招魂”是龙舟竞渡正式开赛前的祭祀仪式,也是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龙舟竞渡特有的表现形式,世代相沿至今,是“舟楫拯救屈原”端午竞渡说的生动诠释与活态传承。龙舟上高擎着“三闾大夫魂兮归来”招魂幡,龙船划至江心,向江水中抛撒粽子,船队高唱“招魂曲”,为三闾大夫屈原招魂。

7.龙舟竞渡

传统的龙舟竞渡,以龙船抵岸后划手“抢红夺标”决胜负、定输赢。“标”又叫“标红”,通常是用一丈二尺八寸长的红布包裹着两条香烟作为奖品,用竹竿高高挑在竿头。或将“标红”插在江岸的沙滩上,当龙舟的船头抵近江岸时,划手从船上飞跃到江边沙滩,奋力奔跑扑向“标红”,夺得“标红”者获胜。获胜船队会抬着船的龙头游街,庆贺胜利,所到之处,无不鞭炮齐鸣。

from clipboard

图5 2005年端午节,秭归举行的龙舟竞渡(摄影:魏启扬)

8.骚坛诗会

早在明清时期,由屈原诞生地三闾乐平里的一批乡绅、贡生、秀才自发组织成立骚坛诗社,从此,骚坛诗会作为屈原故里秭归端午习俗的重要内容之一和独特的文化传统,绵延400多年。骚坛诗社留下了百余位明清时期诗人的诗稿,从清嘉庆以来的历任社长都有名可查。

from clipboard

图6  1983年在屈原故里举行的端午骚坛诗会(摄影:何怀强)

每逢端午时节,诗社成员相聚于屈原祠,举行祭祀诗祖屈原的仪式,吟诵楚辞离骚,诗词歌赋唱和。平日闲暇之时,亦不时邀约,作诗赛诗,以诗会友。骚坛诗人们用屈子开创的骚体凭吊屈原,是对屈原最好的纪念,表达了故乡人民对屈公的爱根深柢固,自古犹然。这浓浓的情愫,已深植于屈乡人民的心田,融注在故乡百姓的血液中。

9.庆贺夏收

农历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此时新麦已经登场,为了收割新麦,庆贺夏收,屈乡有接姑娘回娘家的习俗。通常在末端午前夕,已出嫁的姑娘会被接回娘家过节,女儿拜望父母,和兄弟姐妹话叙家常,还帮着娘家做家务,将新打的麦子磨成面粉,做挂面,蒸馍馍,做新麦面粑粑,庆贺夏收,吃面食尝新。阖家团聚,享用夏收季节的家宴酒馔。宴席开席之前,全家老小站立于堂屋中央,面对神龛,敬奉祖先,上香化纸,奠酒献饭,告知先祖当年的收成;祭祀天地神祇,感谢土地公公赐予的食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再获丰收。

10.游艺娱乐

在屈原故里,“端午比年大”,为了庆贺佳节,会举行形式多样的游艺娱乐民俗活动。农历五月二十五日末端阳这天,乡人们放下手中的农活,由一家或数家作东,宴请全村乡亲邻里。人们欢聚于农家院落的稻场上,亲友云集,自娱自乐,称之为稻场娱乐。打锣鼓、唱山歌、喊号子、讲故事、说笑话、对对子(对联)……从早到晚吃喝游玩。入夜,便以乐代睡,俗称“演被窝戏”或“闹晚”,可谓“尽情尽兴过端阳,一夜玩到大天光”。

末端午之夜,乡间民俗游艺娱乐达到高潮,你方唱罢我登场,欢声笑语,乐此不疲,其乐融融,通宵达旦。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