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末伦
项目序号:1437
项目编号:Ⅴ-139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曲艺
所属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
保护单位:靖西市文化馆

末伦,壮语意为“绵长套路的仪式歌”,是壮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曲艺形式,也是唯一跨越中越国境分布的曲艺形式。它起源于壮族民间仪式咏唱,至晚在清代,已在广西靖西流行,至今有200余年历史。它在壮族社会代代相传,至今长盛不衰,现主要流传于广西西南部的靖西、德保、那坡、天等、大新等县市。

末伦以壮语方言德靖土语表演,其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可坐着、站立或走动,道具有折扇、手鼓、绣球、铃铛等。早期其伴奏乐器只有铜铃,现有马骨胡、三弦、土胡等。根据旋律曲式,末伦分为上甲和下甲两大流派。上甲末伦的曲式是羽调式,下甲末伦为宫调式。其唱词为诗体,以七言为主,偶有五、三言,各唱段句数不限,押脚腰韵,即前句末字押后句非末字,讲究韵脚的平仄递换。其“说”的部分善用民间俗语、俚语、双关语、歇后语等。表演时,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结合,连环相扣,富有流畅回环的审美意蕴。其传统曲目多改编自民间传说故事或移植自汉族唱本,反映忧伤哀怨的内容。抗战时期,创作的曲目《送夫当兵》《生离死别》广为流传。20世纪50年代后,创编的《毛红与玉音》《移花接木》等作品被四处传唱,曾到越南高平省搭棚演唱。改革开放后,尚有《怀念周总理》《照心灯》《挥泪举旗又长征》等现代末伦作品成为经典曲目。

末伦艺术广泛流传于壮族民间,是当地文艺团体舞台表演的必备节目,学习者众多。靖西市非遗保护中心、靖西市壮族博物馆民俗表演队和武平街非遗壮族末伦演唱团是传承末伦艺术的重要群体。

末伦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折射出信仰仪式到表演艺术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曲目内容、音乐构成、音韵格律体现了壮族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其严谨的诗体语言,以“赋比兴”的高超表达手法呈现出叙议结合的效果,体现了高超的文学价值;它是文学和音乐的综合体,诗歌为本、音乐为表,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它传递真善美,弘扬正能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