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466 |
项目编号:Ⅵ-105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所属地区:云南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 |
保护单位: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打陀螺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群众性民间体育运动。据有关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推断,至少已有1000多年历史。它广泛分布于云南省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其中以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和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农村和城镇最为典型。
云南省的打陀螺运动,分布广泛,涉及多个民族,多个地域。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各地从陀螺的制作选材、制作样式、种类,到打陀螺的花样、技巧、比赛规则,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是现代打陀螺运动的发源地,也是打陀螺活动最为普及的地方。他们将陀螺的起源与人类的生殖崇拜联系在一起,并将陀螺分为公陀螺(码刻陀螺)、母陀螺(平头陀螺),以及尖嘴陀螺等多个品种,大小因人而定;鞭杆长度以0.6米为限;鞭绳长度依性别而异,男子为6米,女子为5米。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的人们,则将陀螺分为平头陀螺和帽头陀螺两种,鞭绳粗细不限,长短不定,材料不限。流传于双江县的鸡枞陀螺,则源于佤族原始信仰,是佤族先民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助兴仪式。它因形似鸡枞而得名,玩耍时陀螺会像孔雀一样飞起来,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运动技艺。
社会性的群体传承、自然传承是打陀螺的主要传承方式,同时也有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途径。打陀螺作为一种简单、有趣、易于普及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具有广泛的民间性,经过历代传承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体系,成为民俗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较强的竞技性和表演性,娱乐健身功能明显,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群体之间的交流,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