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临泉杂技
项目序号:1469
项目编号:Ⅵ-108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所属地区:安徽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
保护单位:临泉县文化馆

临泉杂技,是一种流传于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的民间杂技形式。据出土文物推断,距今已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

临泉杂技团队分布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28个乡镇、街道、园区,已成为临泉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临泉杂技常年在全国各地演出,并走出国门,到海外多个国家参加展演,受到世界人民喜爱。民间曾流传“国际杂技看吴桥,民间杂技看临泉”之说。

临泉杂技具有新、奇、巧、险的特点,讲究新节目、新动作、新构思、新立意;追求有别于其他杂技的特殊艺术效果,具有平中求险的审美特点;构思奇巧,具有美感和想象力;险中求稳、动中求静,显示了冷静、巧妙、准确的技巧和千锤百炼的硬功夫。其节目编排讲究技巧与音乐、舞美及声、光、电的配合运用,在杂技界独树一帜。其作品既有源于民间杂耍的传统节目,如马术中的《马上倒立》《吃火吐火》《锅碗瓢勺交响曲》等,也有新创节目,如杂技中的《刀剑上的鸡尾酒》《时间都去哪啦》《荷花仙子》等。

早期的临泉杂技又叫“杂耍”,是杂耍艺人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他们自制演出道具、服装。当地生产生活中常见农具家什,锅碗刀叉、农作物工具等,都成了他们玩杂耍的演出道具。一户一班社,一家一团队,成了早期临泉民间杂技队伍的特色。改革开放以后,临泉杂技逐步走向职业化,形成了多个杂技表演专业镇、专业村和专业户。

临泉杂技有着明显的家庭传承特征,早期节目多通过家庭祖传、师父带徒等方法继承下来,经过多代人口传心授发展起来。临泉杂技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群众娱乐形态、民间艺术传承的历史见证,对研究皖北地区民间游艺文化形态有一定价值。它流传于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