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8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非遗保护,中国实践”。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的通知》(办非遗发〔2019〕65号)文件要求,遗产日期间,安徽省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非遗)展示展演系列活动,提高了全省人民非遗保护意识,营造了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
一、高度重视,认真筹备
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全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活动开展工作,接到文化和旅游部相关通知文件后,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认真领会文件精神,结合安徽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并印发通知,动员各市县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确保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
按以往惯例,安徽省每年都会选定一市(或县)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举办地,为避免活动“同质化”,凸显文化差异性之美,最大程度吸引社会群众参与活动,省文化和旅游厅经过多次论证和广泛调研,确定2019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在六安市金寨县举办,省厅与金寨县相关部门多次对接,就活动细节落实情况达成共识,确保活动成功举办。
二、主场活动,反响热烈
6月5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六安市政府主办,省文物局、省非遗保护中心、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金寨县人民政府承办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徽省主场活动在金寨县举行。省政府副秘书长章石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何长风,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蔡小莉,六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岚,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夏炎等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围绕“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非遗保护,安徽实践”主题,开展了非遗项目展演展示、安徽革命文物图片展、参观金寨县革命文物旧址等系列活动,营造出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了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在非遗项目展演展示活动中,集中展示了以金寨大别山玉雕、金寨剪纸、金寨推光漆器制作技艺、金寨根艺、霍邱临淮泥塑、霍邱柳编、竹编(舒席)、霍山根艺书法、霍山葫芦烙画等来自六安市的非遗项目,这些非遗项目因技艺精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歌伴舞《八月桂花遍地开》《守望大别山》,舞蹈《国粹代相传》,金寨锣鼓书、庐剧、大别山民歌等精彩的展演也让观众赞不绝口。
三、积极参展,凸显特色
为推动安徽省非遗更为广泛的宣传展示,提升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美好生活增色添彩。今年的遗产日期间,安徽省多次组织省内优秀非遗项目走出省外,参加各地非遗特展。
6月7日至10日,组织宣纸传统制作技艺项目赴广州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来自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朱建胜和曹志强两位老师现场展示并引领观众体验捞纸技艺,详细讲解宣纸工艺;梅荣华老师随身携带45种宣纸样本,向现场观众耐心讲解各种宣纸的特点和用途;展区视频循环播放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流程,宣传普及宣纸知识。捞纸体验格外吸引观众眼球,直至展览结束,仍有不少观众慕名而来。
6月6日至8日,组织安徽省符离集烧鸡制作技艺、宣纸制作技艺、黄山贡菊制作技艺、胡玉美蚕豆辣酱制作技艺、泗县药物布鞋制作技艺5个优秀非遗项目赴江苏省淮安市参加第二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省主场活动。来自京、津、冀、鲁、豫、苏、皖、浙8省(直辖市)160余项非遗项目齐聚淮安,集中展示了大运河流域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和高超水平。
四、各地活动,精彩纷呈
合肥市:通过国家、省、市三级平台多方位全面展示合肥非遗的独特魅力和保护成果,宣传非遗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遗产日活动当天,合肥市组织“吴山铁字”、“庐州核雕”、“葫芦雕刻”等3个省、市级非遗项目参加中国(昆明)官渡第九届全国非遗联展;组织“火笔画”等近45个非遗项目走进肥东长临河古镇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淮北市: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市工业与艺术学校举办,现场展示淮北市优秀手工技艺、民间美术代表性项目剪纸、面塑、葫芦画、根雕、香包布艺等20个非遗项目,举行淮北花鼓戏、淮北大鼓、唢呐、琴书、坠子、泗州戏等8个戏剧曲艺类非遗项目的节目展演,在校师生900多人直接面对各类非遗项目,有利于师生选择喜爱的非遗进入校园开展长期教学,进行传习活动。
宿州市:遗产日期间,开展了一系列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服务群众万余人次。埇桥区展演了十番锣鼓《唐风汉韵》、花鼓戏《三卷寒桥》、埇桥皮影戏《八仙过海》、泗州戏《拾棉花》等14项非遗,多方位展示了埇桥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灵璧县开展非遗宣传进校园活动,展示灵璧钟馗画、灵璧磬石雕刻、灵璧琴书、灵璧大鼓、灵璧皮影、垓下民间传说、灵璧古庙会等7项省级非遗项目,图文并茂,内容详实,吸引广大师生驻足参观。泗县组织开展系列非遗展演活动,舞台表演汇集了戏州戏、瑶剧、琴书、渔鼓等,参加活动的群众约500余人。
蚌埠市: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演展示活动。主场活动中举行了舞龙、舞狮民俗踩街活动,另将余家皮影戏、虎头鞋、剪纸、葫芦雕刻等非遗项目、民俗小吃等通过现场展示的方式,向广大群众集中展示了蚌埠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依托花鼓灯、泗州戏、五河民歌、钱杆舞等非遗项目编排的文艺节目通过舞台展演的形式为市民群众奉献了一场完整的非遗专场演出。
阜阳市:以“新时代 新生活 新传承”为主题,邀请国家级非遗项目颍上花鼓灯、阜南嗨子戏、淮北梆子戏,省级非遗项目临泉杂技、坟台唢呐、颍上推剧等进行展演。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现场展示非遗宣传展板40余幅,发放《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宣传单及非遗项目宣传手册等,邀请国家级非遗项目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现场拉坯和彩陶刻画及阜阳剪纸、界首鱼拓等传承人现场制作。
滁州市:认真谋划,精心筹备,在全市范围内共开展了25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吸引15万人次参与活动。在琅琊山风景区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滁州市主场活动暨非遗进景区活动启动仪式。精选皮影、紫砂、明光剪纸及金石技艺等部分非遗项目参加启动仪式,并通过传承人现场展示、与游客交流互动、宣传展板、发放宣传彩页、图册等方式对非遗项目、非遗法律法规以及近年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
淮南市: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印制非遗相关宣传册、图片展板、横幅等,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非遗相关知识,倡导“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在全市各中小学校、社区和景区进行展示。
宣城市:举办非遗进校园成果展演,包括皖南花鼓灯、姚村云舞、民间游艺抖空竹、皖南皮影戏等非遗项目,100多名中小学生参加。对全市第五批4名国家级传承人颁发证书,并为市第五批17项省级非遗项目授牌。同时,市文旅局向县市区学校代表捐赠《守望——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读本》,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铜陵市:开展了“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少儿画非遗”“非遗进校园——大通非遗剪纸课”等系列活动,为大通中心学校颁发2019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少儿画非遗活动”优秀组织奖,赠送《铜陵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等书籍,加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丰富青少年儿童业余活动。
池州市:遗产日活动期间,在青阳县天下粮仓景区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池州市主场活动暨非遗进景区展演展示活动,利用演出舞台车悬挂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主题标语、横幅。同时举办池州市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和各级传承人图片展,用流动展板、彩色图片配以简要文字介绍、宣传非遗知识及非遗保护成果,让广大群众了解非遗知识,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意识。
安庆市:邀请黄梅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郭霄珍赴安庆四中举办《中国戏曲概论》讲座。以黄梅戏为例,结合经典视频播放、经典唱段讲解、教唱、戏曲语言形象分析等方式,为同学们生动讲解了戏曲艺术的起源发展以及黄梅戏的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并现场对学生们进行了经典唱段的教唱。
黄山市:开展了具有徽州特色的非遗民俗演出、非遗现场体验和非遗普及教育图片展等活动,徽剧、舞龙灯、程大位珠心算、目连戏、跳钟馗等各类非遗在黎阳老街古戏台现场展演,为现场游客和市民展示了黄山非遗的魅力,燃爆现场气氛,吸引众多游客和市民驻足观看,营造了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活动还邀请包括徽州漆器、徽州竹编、徽州剪纸等9项极具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到现场开展非遗体验活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感受非遗、体验非遗、传承非遗。
五、媒体关注,宣传到位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开展前,省文化和旅游厅通过各类媒体、网站、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发布活动预告。活动当天,全省多家报社、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现场宣传报道,各地也利用多种媒介宣传遗产日活动,群众通过报刊、电视、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了解非遗,认识非遗,提高了全社会的保护意识,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取得了文化遗产日活动预期的宣传效果。